冥想

冥想达到这个状态时,离开悟就不远了

1516午休后,喝茶时有感而发了:

刚刚过去一小时,我内心就一直在惦记着新书,最近经常有用户问我具体上市时间,但是即使是出版社负责人,他也只能说大概这周。

因为没人可以决定印厂的速度,加上这是上海的工厂。

放下手机后,我意识到我被想要的欲望劫持了,这正是我一直以来警惕的,特别是新书背后的名利。

这就是在欲望主导下,不自觉做的事情。

这个内心牵挂导致我在喝茶的时候,忙着做它的事情,而不是进行以往的纯粹琢磨。

1604 内在宁静:内心没有牵挂

不管是停顿思维,慢思维,还是更细化的“预留足够的时间”,我们的首要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前额叶”,把它的主意识从本能潜意识线程里面拉出来,也就是从局中人切换到旁观者状态,然后实现反过来琢磨本能潜意识的过程。

这就是元认知,与老子口中的“自知状态”。

我们经常所说的内心宁静,就是指内心没有牵挂,因为牵挂的情感,正是恐惧,担忧与害怕,是这股负能量一直在扰乱我们的内心,使得它烦躁不安。

我的所有觉察或编码思维,几乎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我不断努力的,就是追求可以把它用大脑的方法更细致地解剖出来。

最近妻子橙子放暑假外出2周,这给了我一个天然的外在宁静的环境。

对于人性来说,外在宁静是一个天然的发展感知的条件,因此,我最近午休后喝茶时,时常可以很宁静地感知,但是我今天睡醒后,从14点到15点,我都在不断地刷手机处理一件事情,跟出版社确认《大脑觉醒》的具体上市时间,自从我公布了新书的消息后,几乎每天都有读者咨询我具体时间。

当我看到这些不断地咨询后,我内心也开始惦记着它,我甚至还产生了一股担忧感:“我最近如此期待这本书,万一它不上市了呢?”。

我有一股强烈地想要拿起手机的冲动,或者在等消息,或者想主动咨询。但是我编码过这些东西,我的反本能发挥着一些作用,结果,在一个小时里面,我时而放下手机,时而拿起手机,一直在斗争【自我与自他】。

而这股斗争,我也是不自知的,在那个当下,我是不知道这些事实的。

这就是想要背后的害怕,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写文章解剖这个欲望,然后给它泼冷水,降温,因为期待越大,就会越害怕得不到,担忧也会越大,遮蔽也会越利害。

这是我天天跟天道打交道的第一警惕的东西,我几乎对它滚瓜烂熟了,即便如此,它还是具备瞬间遮蔽我的能力。

我说我写这本书,真正核心的,是背后的心理,特别是我后续的系列欲望与源欲望,我希望把这个与欲望的斗争过程呈现给读者,以便辅助读者看清楚,到底我们在面对着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如此警惕欲望背后的名利。

我现在才算是真正明白,为何真正的大师人物,比如老子与佛陀这类级别的,如此警惕欲望,我的这个说法,贯穿我的所有文章,我经常唠叨它,我每次都被它的控制力量震撼到,我曾经写道:“这辈子的目的,就是看懂这股力量对人性的扰乱力度”。

传统的正念,冥想与知行合一,本质上就是在与这股力量斗争,只是很多人搞不清对手,把重点放在观呼吸这类技巧上,治标不治本。

我一直在做的,就是在生活里面的更多细节里面,去感知这股天道的厉害之处,在与它的不断切磋中,形成对它的认知,找到解决它的方法。

刚刚思维:琢磨背后的力量

我最近发布了一个“琢磨刚刚的思维”:时不时停下来自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慢慢地你就能懂自己:我刚刚在做什么?刚刚的念头是什么?情感是什么,我想要什么?我在担忧什么?

15点我放下手机,开始琢磨刚刚过去一小时,我意识到这一小时我被想要的欲望劫持了。

原本我是计划今天午休后,开始琢磨“停顿与慢思维”的,但是我在这一小时里面的事实是,我确实停顿了,也慢了,外在环境也宁静,但是我的内心却在牵挂着我的新书,牵挂与担忧着我的想要欲望。

我跳出来后,开始对照“刚刚思维”自问:

  • 刚刚我在咨询出版社新书上线时间,查看后台读者的消息。
  • 刚刚这件事与这些行为背后的念头是:“想要书赶快上线”;
  • 刚刚的情绪是:“想要的期待与担忧,我想要它销售得好些”,我甚至还害怕它不上线,我处于焦虑与担忧之中。

跳出这件事情后,我放下手机,开始琢磨它,此时,琢磨我刚刚是怎么回事这件事情,成了我的全部,我的主意识完全跳出了刚才那个想要的情绪,它开始反过来琢磨这个情绪,并且意识到了刚才自我的主意识是如何被这个想要完全笼罩在里面而不自知的。

这就是自知,旁观者与元认知了,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了。

相关文章

冥想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