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问答大课堂 - 第9期:不会写小说的体育评论员不是好问答创作者

问答大课堂第9期开课啦!有请 老师为大家讲解他与悟空的小故事吧!


一、入驻头条

2018年夏天某一个下午,闲聊中朋友跟我说,今日头条这个网站信息量非常大、知识面非常广,比你成天在论坛胡混强多了——那个时候,我还在几乎是国内体育网站中最后一个体育论坛玩,那里有着我多年的网友,有些甚至是十多年的“老相识”。

朋友还说,那里有什么自媒体,像博客一样发表自己的帖子。朋友的提醒,触动了我的一桩心事。当时我正在酝酿写一个宏篇巨著:《久古:十年中国足球批判》,计划将自己多年来的体育评论文章结集出版——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想法,未必能完成。事情正在按部就班进行中,十多位网友写了《我眼中的久古》之类的吹牛拍马的“文章”——那是我许诺的“巨著”中的《写在前面》的一个部分。

于是,我很快下载了头条APP,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了注册。这里要感谢很多朋友,特别是当年在各个体育论坛上混的朋友(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点名表扬了,烦请各自对号入座领受),是他们的不厌其烦,帮助我比较顺利地注了册。有些事情,过了之后觉得很简单,但开始的时候却是非常的困难。就像老人家说的,那是摸着石头过河。

二、“误入”悟空问答,发现桃花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进入悟空问答,其实是一次误打误撞。

有一天看网友对评论的时候,闲来无事点击了网友的名字,然后顺藤摸瓜,摸到了悟空问答这个“栏目”,我这才知道,原来头条信息量大还真不是虚的!一激动之余,我就把自己的贴子原样搬到悟空问答——连标题什么的统统照搬,就是原封不动又发了一次的意思。结果,又是瞬间,阅读量涮涮涮猛窜。那个高兴劲儿,别提了!

高兴过后,我开始吸取原来的教训,找来相关规定比较认真地学习了,也咨询了一些网友,才明白这原来也是要求“原创”,不能文章那边发了又照搬过来发一遍。于是,从2018年11月份开始,我基本上专注于在悟容问答发贴。到12月中旬之后,再也没有发过“作品”。唯一的例外,是2019年9月16日发了最后一个“作品”。那天不知道为啥,突然想写一写“心事”。

刚开始写悟空问答的时候,我还有抱着当年混论坛时的架子,自己只管写,等着别人来点评、吹嘘。讲真,那时候还真的把自己当成论坛时的久古,还把自己当成葱。那个时候,我是极少看别人的文章的,点评更是不可能,因为没有那个习惯。

后来,朋友们给了我不少的建议,其中包括与网友的“互动”,还有多关注别人,等等。说实话,这叫如梦方醒、醍醐灌顶,真的,一点不为过。

于是,我又发疯地关注别人,当然,更多的还是选择与体育有关的,或者“专家”,或者“老师”,或者粉丝多、发表文章多等等的网友。

这个时候,我基本上还是对规则不甚了解的,只是知道要原创,然后与别的网友互动。别的,我一概不关心,也不知道要去关心,处于一种萌芽、懵懂的状态。

三、从开通收益到问答青云计划

某天下午快下班时,我在刷最后一次悟空问答的时候,冷不防跳出一个提示,点击进去一看,哈哈,竟然有几毛钱收入——具体那个消息是怎么说的已经忘了,具体时间也忘了,大概是12月份。我于是知道,写悟空问题原来是有能赚钱的。

从几毛到几块、再到十几块、几十块,钱似乎越来越多!我心里不停地收紧,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原来凭写文章是我的兴趣,就是没钱也会不停地写。但竟然连兴趣也能变成钱,还是越来越多的钱。紧张的是,怕别人知道,生怕别人也跟着我来悟空问答写文章。咱不是琢磨嘛,池就这么大、这么多水,要是分的人多了,轮到自己的肯定就变少了。所以,刚开始那段,只要有人进来,无论写作的欲望是如何的强烈、急逼,我必然要中断打字、遮掩起来——事实上,直到现在为止,身边的朋友也没人知道我在今日头条悟空问答上靠写文章挣到了钱。

随着钱越来越多,我开始用来交家里的水电费、物业费,还买盐油酱醋之类的日常品,还有了存款、打算有一天,我要买房买车。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总之,小日子过的是越来越滋润、越来越有奔头了。


我又开始琢磨,按照这个速度,用不了太久,买房买车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特别是时不时看到别人动辄“月入上万”,好多次晚上睡觉做梦时都梦见自己也月入上万了,据说梦中还笑了几次,还比较大声的笑那种。

又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之星”不搞了,取而代之的是青云计划奖。先是一个月评一次,后来是一周评一次,现在是每天一评。再往后,自己还得到了“自荐”青云的权利,每周有两次“自荐”的机会。

关于这个事儿,得多说两句。刚开始的时候,问答是没有资格评青云计划的,群里的伙伴于是便有意见,也提了不少意见,后来争取到了。这就好像是天下掉下一个林妹妹、发横财了!

慢慢地,自己也中过青云奖。先是二等,后来是一等,至于中了多少篇,其中又有多少篇是一等、多少篇是二等,这个倒是没有记录。但有时候,一个星期最多有1000多块钱是确实的。再后来,自己的名字前面出现了“青云计划获奖者”的字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个黄V,自己更是得意忘形,感觉自己就是“大佬”、“月入上万”不远了。

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段时间自己接连没有被评上青云计划。再后来,自己名字前面的“青云计划获奖者”的光荣称号也突然没了!我一慌,赶紧找头条君咨询。得到的回复是文章要求高质量、写出高水平,等等。总之心里发毛,看的也没太仔细,但总算大体上明白了:不是没钱发了,是自己文章质量不行。

四、文章怎样才能“中”青云

说实话,我没有这方面的体会,更没有资格谈经验。但不少网友私信问过我,我也回复了不少。但回答过后,不断有新人来问。在此,为了给自己来一个“解脱”,想统一谈几点个人的认识。或者说,谈几点个人写文章的体会。

1、题目从哪来。这是初写悟空问题的网友问得比较集中的问题。除了从悟空问答栏目中“体育”进去找题目之外,在右上角的个人资料下端、“热门推荐”的右侧,还有一个“更多”的入口,可以不断刷新话题。

当然,据说也有人自问自答的。我没有试过,听说悟空问答栏目也有限制,不知道是不是。

2、从量到质的过渡。如上所述,我原来写文章,凭的是兴趣、习惯,一般一篇文章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可以完成。一天如果花上几个小时,写个三篇五篇、十篇八篇是可以的。最多的时候,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一般一天写七、八篇,也有过10篇之类的。最多的时候,好象有过一天有好几百块一的收入。

但后来,突然有了某种改变,阅读量迅速减少,是断悬式那种。原来每篇文章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阅读量几乎不再出现。并且每篇文章的收益大幅度减少,少到可怜那种。经过一段时间群里网友的迷惑不解、互相打听、猜疑之后,最清醒的那些“大佬”便冷静地说,是阅读机制、收益机制之类的这机制那机制发生变化了。但只要写得好,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我于是选择了不再浮躁,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写。我不再追求量,不再强求自己每天一定要写七篇八篇,有时候,一天也就两三篇、三四篇,并且比较用心。

3、要凭数据说话。数据这个东西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我说C罗状态还是很好。为什么很好?他去年什么数据、今年同期什么数据?一对比,证明今年更好一些。我说C罗在走下坡路,为什么这么说?还是要有数据支撑。比如说C罗场均进球数降低了、失误多了、跑动距离下降了啥的。


罗列一些数据没事的。判定抄袭,我们也能看出来是数据。数据没办法的,全球都一样。有了数据,能让不明白的人看的更清晰一些。否则,有些人磨叽半天比赛过程,写战报(这是评不上青云的)。

后来,我在一个关于格德斯与韦世豪谁更出色之类的文章时,就非常详细地列举了二者之间的各种数据。而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还不厌其烦地查找某年的某场比赛、某个时间段的某个场景,或者某个进球、某个动作。后来的文章,基本上就按照这个思路来写。

4、要有例子。这其实与上述对数据的要求是一样的。回过头来想,这跟中学时老师要求写议论文的要求也是一样的。

由于我个人学的是文科,平时阅读量相对也不算太少。再加上以前在论坛混时,习惯了动不动就拿某人某事与某人某事进行比较。所以,写文章时,我比较注意比较,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总之要比较。比如,我经常拿阿Q、孔乙己、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作品中的人物或者事例来进行比喻,或者作论据。有时候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类似插科打诨。

比如,有一篇文章写金信煜加练的文章。差不多写完了,突然想起此前曾看过一篇文章介绍李霄鹏说过鲁能的本土球员很少主动加练的。于是赶紧到处翻找,最终找到那篇文章。有了李霄鹏这个例子,我认为这篇文章就完善多了。

不过,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么做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不好,因为从来没有人表扬或者批评过。不过,基本上每篇文章,如果允许,我基本上都会找一些相关的例子加以充实进去。

5、注意分析。说白了,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别人说好的,我偏说不好;别人都支持的,我偏要反对。但无论是说不好,还是反对,都必须建立在自己要有自己的观点基础上,至少是能够自圆其说。

如果一个问题别人都说好或者说不好了,并且很多人已经回答了。如果自己确实找不出与别人相佐的意见,我宁愿不再写。因为嚼别人吃过的馍,当然没有味道了。事实上,这种文章一般也不会得到太多的推荐和阅读量。与其辛苦去写,不如放松一下自己,多看几篇别人的文章,或者干脆去喝茶。

这个分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不见得都容易。除了要有一定的知识面、阅读面,以及经年累月的积累之外,还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实在想不出来,我只好中断写作,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再琢磨。有时候,曾经为了某个难点,一个人傻坐着,闭上眼睛,脑中不断地产生幻想,把问题想象成天眼中某一个点,所有的素材或者相关的人和事变成洪水从四面八方涌来。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习惯。这可能有点怪,但却是事实。我坚信一点,苦思冥想了,一定能够想到好的办法。有时候,同一个说法,我甚至不惜到处搜索,找到一个更贴切、更有说服力,或者更形象、更生动的词,甚至不惜用文言文。

6、找典型。这里指的是上述“分析”中的一个部分,但又是另一种“分析”,是对比赛或者主教练的战术分析。比如有两篇文章,一个是对40强赛中叙之战的战术分析,另一篇是国奥中伊之战的分析。

说实话,这两个题目都不太好写,也不太容易写好。其中前一篇,我从里皮首次当国足主帅带队打12强赛开始,到亚洲杯,再到这次40强赛,其中包括里皮重返国足之后首次进行的两场热身赛,还包括此前执教恒大时的主要战术等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二进宫”之后的里皮,由于李学鹏、于汉超的因伤缺阵,不得不将战术改为“快速通过中场”,而在上述两场热身赛时他还想打技术中场,辅以边路助攻、边中结合等战术。说白了,里皮想在国家队打出他执教恒大时的战术已经不可能了。

后一篇,我的结论是郝伟是在模仿鲁能的打法,还是鲁能在19赛季的上半赛季的打法,即相对简单的边路突破、下底传中战术。我其实是想说,郝伟其实并没有自己的战术。但由于顾忌到方方面面,这句话没有说出来。

而这两篇文章,我罗列了大量的例子,包括通过观看比赛录像的大量截图一一进行分析。比如国足中叙之战的两个失球的原因,以及根据责任的大小,一一罗列出责任人。

写这种战术分析的文章,往往非常辛苦,写得非常累。不但要到处找资料,有时候甚至只是凭着某个关键词进行搜索寻找资料。而分析的时候,又要根据场上球员的位置、个人技术特点、瞬时的情况,甚至即时球员的身体运动轨迹等等。这类文章,往往一写就是三、四个小时,甚至大半天。但写完之后,全身轻松、如释重负。至于是否“中”青云,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不过,当然是“中”比“不中”更好。

最后祝大家在悟空问答的创作旅途中,玩得开心、写得有成就!祝大家早日平步“青云”!

相关文章

解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