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老师整理
正念
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绍,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或“内观禅”(Vipassanā)。也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观照、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到达此阶段的人,完全抛弃了“我”的念头,只考虑世界的真相,不再执著于不如实不如理的妄念。
正念在产生后,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被广泛传授,它在传承中因为地区和文化的原因逐渐演化为正念禅、大手印等多种形式,但本质是一致的。
正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科学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mindfulness),并因此诞生了正念减压疗法(MBSR)、辩证行为疗法(DBT)、接受实现疗法(ACT)、正念认知疗法(MBCT)等当代著名心理疗法。
正念因为对于人们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好的疏通作用,“能帮助我们从这种惯性又无知无觉的睡眠状态醒过来,从而能触及生活里自觉与不自觉的所有可能性。”因此,在现代心理学中,正念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
所谓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正念疗法并不是一种心理疗法的特称,而是一系列心理疗法的合称,这一系列心理疗法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正念”为基础。
正念被广泛练习和运用,
不仅运用焦虑、抑郁、疼痛等情况下,
同时包括如何创造性的运用正念在
自我关系、婚恋、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
事业、个人成长、疾病、衰老、死亡等方面
……
正念如何发生呢?
当下,你身心中,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正在发生?
或许忘记了。但不要紧。认识和接受目前这种状态,仅仅了解它,看着它,不要评判它,如其所是的轻轻接触它,你的正念或许正在开始。一种新的生命视角会渐渐为你打开。
冥 想
冥想这个词来源于梵文的DHYANA。在古代把这个词翻译成“禅”,古代通过达摩祖师传给中国,又由中国传给曰本,在曰本叫ZEN。在西方的语言里找不到DHYANA这样的词汇,只能翻译成MEDITATION(心灵的药物)来源于MEDICINE(药物)。现在的冥想来自于MEDITATION的翻译,也会把MEDITATION翻译成为静心、禅修,是瑜伽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瑜伽者通过冥想来调服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
冥想、禅是一种感知觉察状态。什么是感知、觉察?比如,你打了我一下或被开水烫了,我感知到了疼,是一种知觉的感应。我们的头脑经常处于一种思虑的状态,升起许多念头,老在想东西,想太多就忘记了知觉,当一个人的思虑太多,就会忘记身体的感知、觉察能力,长期处于思虑状态,心灵跟身体会高度的分裂,当很强烈的分裂时会失眠、焦虑、紧张,由此引起各种病症,如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症等等。
当一个人远离了知觉,处于无觉察的状态,其思维是完全脱离身体的,知觉失去了感知能力。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没有觉察,或觉察不够",留意观察一下路上的行人你会看到,特别是在大城市,你观察他们,每个人走路的时候不是在走路,他在走的时候眼睛、动作各方面都被带到他脑子里想象的另外一些念头去了,这种走路的状态就是把意念拔离了身体,不在当下。
在冥想的时候,人不再有“自己”这样的概念。
例如,当察觉到愤怒的感觉的时候,会察觉到有一种愤怒的情绪升起,自己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待这样的一种感觉,脱离了自我的感受,自己仿佛置身事外,只是像看白云一样看着愤怒的情绪升起,飘走。
这样,冥想帮助训练者认识到各种情绪的存在,以客观看待情绪,不再执着纠结于自我的感觉,不会被某种感觉沉溺。
通过正念冥想看着思绪升起飘走,可以训练我们时刻保持觉察、活在当下。
正念冥想的短期目的是帮助人们从各种不永恒的感觉中解脱出来,长期目的是达到真正的觉醒。
如有任何疑问请加我微信Zcidi1314
下一页:正念的奇迹-32个正念的练习
上一页:揭开“冥想”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