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沙金老师谈静修与冥想:后退一步 & 学会旁观


编者按


认识沙金老师的每一个人,可能都知道他张着嘴拍照的pose,我还问过一次这是啥缘由,记得他回答说“因为觉得自己是一个挺傻的人”。对这句笑谈,大家可能会理解为“因为这样很欢乐”。他确实像一个顽童,笑起来特有感染力。而这篇访谈展现了沙金的另一面——对静修、冥想等活动有着独到见解的实践者。虽然翻译过两本专著的他还调侃自己“不读书”,但细读本文,或许我们会收获另一番认识吧。


*本文约4100字。


Q=108文化传媒

A=沙金


Q:上次看到您做披萨饼的视频,好像是在雪山脚下。一直在忙啥呢?


A:用“忙”这个词不合适,应该说在“闲”啥呢。近两年主要在丽江,享受阳光、空气和雪山呢。


从疫情开始就比较闲,我们早期的丽江雪山静修中心,因为太闲了,也因为它年头久了,去年新建了一个小院子,更靠近雪山,取名叫“玉龙精舍”,其实就是我自己闭关画画,招待朋友的小院子。在这个院子里,买了一个现成的披萨炉,这是我第二次做披萨。


第一次做披萨是在北京,当时在金山岭长城附近的深山里,我们做过一个瑜伽营地。从北京开车5个小时,到山里搭帐篷,没有手机信号,没有水电。在那里我们搭了一个土窑做披萨炉,有一个周末,我和一个来静修的外国人去了——那个静修周末只有两个人——我俩自己做披萨。披萨放进去,烧柴填火,忙了两个小时,最后放弃了:多次打开炉门,发现披萨还是软面饼。这次在玉龙精舍,用了现成的炉子,一把就成功了。


Q:记得您做过一本关于静修的杂志,在国内做静修中心,您也是做得比较早的。请问现在对静修的理解是怎样的?


A:2003年我开始做静修中心,在香山找了一个小院子,叫山地瑜伽静修中心。现在的玉龙精舍没有客房,严格意义上还不能叫静修中心,可以叫个人的闭关中心。其实也可以组织一些静修体验活动,打地铺或者扎帐篷,花两三天时间与世无争地,生活在这个抬头就看见玉龙雪山的院子里。


这种静修活动,在英文叫retreat,它有撤离、后退的意思,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在香山的院子里。租那个院子的起因,是2003年春节前,我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一个人没有钱,能不能住上带游泳池的大房子?很快得出答案,能!去农村租一个地方,挖一个大坑,就是游泳池了。找到那个院子,我很兴奋,装修的时候就在想,拿它干嘛呢?可以让朋友们来玩,分享我这个朴素的想法:就是人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就可以快乐。


后来有一次和朋友吃饭,听到了瑜伽这个词,我想,就在香山的院子做做瑜伽多好啊。从此开始,组织大家做瑜伽。一开始的网络宣传,也说我们什么瑜伽都有,把网上看到的瑜伽门类统统写上。结果来了很多外国人,我就开始请外国的瑜伽老师。这些外国人都跟我说,你这里不是yoga studio(瑜伽馆),而是retreat center(静修中心)。


后来,我和澳洲最大的静修中心——曼戈夫山瑜伽科学静修中心有合作,并参加了他们的三年制课程。我现在理解的静修,正如其英文名显现的,是让我们从繁忙的工作中找段时间,找个安静的地方待下来,放松一下、后退一步。它不是长期弃绝世俗生活,也跟出门旅游有区别。


来静修的时候,你要早睡早起,参加瑜伽、正念、静修类课程,包括理论学习,也有徒步冥想、打鼓、集体游戏等活动。传统的静修生活中,还有瑜伽中的karma yoga(行动瑜伽),可能是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


*在静修中心的“行动瑜伽”


其实无论你去郊区,还是上千公里之外的深山,都是想过几天不一样的生活。距离上远离,日常活动内容也要“远”一点:呼吸着纯净的空气,看着自然美景,饮食清淡,徒步、劳动,进行正念、冥想等练习……这种反差,既给生活带来调剂,也给自身补充能量。待在山里有意地过几天苦日子不是目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调整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回归自己的生活中去。


Q:前面提到几次冥想,您自己在做哪种形式的冥想练习?


A:我做线上分享时,会带领打坐之类静态冥想练习,但我个人不太进行打坐,更多是把画画和日常工作,当作自己的冥想。冥想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徒步、舞蹈、绘画、打鼓,都可以是动态冥想。据说一位优秀的鼓手,某种意义上就是冥想高手。不拘泥于形式,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可以是冥想(正念)状态。


*在大山深处,画一只空瓶子


Q:我对您画的《空瓶子》印象挺深。在绘画这类形式的冥想中,人是怎样一种状态?或者说,那与我们日常的状态有什么区别?


A:生活中的行动,当然不都是冥想状态,只是每一个行动都“可能成为”动态冥想。“瑜伽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常挂在大家的口头,但瑜伽的生活方式标准挺高的。如果一个人的任何行动,扫着地,做着家务,都是冥想状态的话,需要至少满足3个条件:


其一,有意识(有觉知)。我在画画,可是已经忘了我在画画,人们或许以为是冥想状态,但这不是。很多时候,人会沉浸在自己所想的事情里,或者在某种情绪里而不自知,那可以叫作发呆、遐想,却远远不是冥想。我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简单的描述就是这样。这与发呆存在重大区别,根本不是日常机械性的状态;


其二,专注。此时大脑处于专注状态,无论是专注于外在一个点,还是内在的某种体验(比如呼吸)。保持持续的专注,心无旁骛;


其三,无条件。比如说,我在画的这幅画有个目的,希望拿它卖5万块钱。现在大家喜不喜欢花呢,要不要画几朵?把花画成金色,会不会更值钱?这是有条件地做事情,不是冥想的意识状态。你在抱着担心、顾虑、期望做事情:做好了,我会得到什么;做不好,我会失去什么……


满足这3个条件,基本可以视为冥想状态。也可以换个说法——活在当下的状态。“活在当下”同样是一个流行词汇,好像我们可以拿来作为“及时行乐”的理由。而真正冥想的智慧,就是有觉知、专注、无条件的。


Q:大家看您每天都很放松、自在,那现在还有什么烦恼吗?


A:浑身疼算不算?平常我干点儿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说裁画板。因为不太喜欢用画布,买了几个大木板自己裁,像这样的劳动之后,第二天一定浑身痛。岁数大了,本身又不是运动型的人,而且小院的海拔有点高——3150米,动作快一点儿都会喘。


不过整体上我的压力不多,因为拥有的东西很少。这个小院也不是我的,只是借一块地方住几年,所以烦恼并不多。其实烦恼和压力是正常的,只是看你我怎样面对。没有压力和烦恼,整个人生可能也就没意思了。按通俗的方式,就是你强我也强,遇到压力我能扛。但是瑜伽、正念这些练习,带给我们面对压力的另一样智慧。


面对压力和烦恼,除了上述3个条件,还有另一个法宝,其实那是一种态度——学会“旁观”。在冥想中,需要大量旁观的训练,没有旁观的冥想,也很难成其为冥想。


我自己组织大家练瑜伽将近20年,关于冥想体会最深的,就是学会旁观。冥想也被称为“内观”,即观看自己的内在世界发生着什么。怎么“观”,这个至关重要。难处在于,我们多数人习惯的方式,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在观看。


大家可能觉得,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我记住了,琐碎小事早已忘记。而事实上,一个人受过的教育、生活的阅历,大大小小的事情,并没有消失,都存储在内心深处,甚至说存储在DNA里面,它们都会影响、塑造你的好恶、性格和世界观,所以每个人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一切,让我们赖以在世界上生活、工作,不然你是一个傻子,没有观点,没有判断力,不会与人交往;但正因为有了判断力,有了好恶、性格和世界观,反过来局限了我们自己。


因此,我们习惯了带着过去的认知来看世界,那些好恶、性格和世界观仿佛一副有色眼镜。同时它还是隐形眼镜,自己往往都不知道。当我们有机会去静坐、冥想,向内去看自己的时候,因为不自知,还是会戴着这副有色的隐形眼镜,还是有好恶、有评判。


比如说,我在今天的静坐中,看到了美丽的“光和爱”,这是可以的,但如果一直看到“光和爱”,没有看到任何人都有的痛苦、焦虑、恐惧等等,也不现实。一般人会说,我想要美好的,不想要不愿看到的痛苦、深深压抑的焦虑、一直回避的恐惧。这样“观”是不成的。


怎么办?学会旁观。有意识地放下那副有色的隐形眼镜,试着让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


在冥想静坐练习中,有一个美好的引导词“如如不动”。问题是,你的身体不移动了,心脏不跳动了吗?呼吸不进行了吗?血液循环停止了吗?意识不再波动了吗?而《瑜伽经》第二句说,“瑜伽是止息意识的波动”。过去有冥想大师参与科学实验,用脑电波仪器测试深度冥想状态,结果测到了舒缓的脑电波。没有人的脑电波是一条直线,否则医生要宣布此人脑死亡了。


这句话,我觉得不要从字面来理解。一个普通人清醒的觉知范围,是意识海洋(或者我们说“脑海”)表层的局部,可想而知,你宣称自己脑子空了,没有任何意识波动了,不意味着脑海里没有任何波动,只是有限的意识觉知里,确实风平浪静了。


据说冥想大师的意识觉知范围,覆盖了显意识和潜意识(普通人无从觉知的脑海深处),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用“控制”的方式,传统瑜伽士发现的方法,就是旁观,培养一种脱离出来的觉知,它不动手、不动口,也不动心,只是观看着自己脑海里的意识。


事实上,关于旁观的智慧,中国古人早就写过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认识自己,需要跳出自己。


怎么跳出呢?不是像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变出一模一样的另一个自己,而是在意识训练中,开发出像旁观者一样的意识,以此观看自己的情绪和意识活动,在这种旁观过程中,会有机会摘下有色的隐形眼镜,摆脱和超越自己的固化认知,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人。


Q:按我的理解,您这里表达的“旁观”,道理就是《瑜伽经》里所写的,只是换成了今天的语言,更便于理解了。另外还有个好奇的问题:您还是坚持不练体式吧?


A:在澳洲参加静修课程的面授部分,跟大家一道,起早贪黑地练过体式。那时候起码还年轻点儿。现在练体式我练不动,练完了浑身痛。如果坚持练,别的什么事都别干了。对我来说,不想做这样一个交换。


不过我现在意识到一些简单体式的价值,比如在我翻译的《体位法 调息法 契合法 收束法》这本哈达瑜伽通行教材中,初级体式部分非常好。那些祛风式,释放能量系列,(因其简单)现在瑜伽馆很少带大家练的,但是中老年人练一练特别有益,我也意识到应该练练这些。

*照片素材提供:沙金老师


沙金

  • 山地瑜伽静修中心、雪山静修中心 、中国瑜伽在线、瑜伽魔方创办人;
  • (澳大利亚)萨特亚南达瑜伽学院三年制《瑜伽学习》专业学员;
  • 《来自密宗的冥想》中文版译者;
  • 印度比哈瑜伽出版社Asana Pranayama Mudra Bandha《体位法 呼吸法 契合法 收束法》中文版译者。

相关文章

解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