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
病例1
来源:知乎
我想讲一下我个人的经历,希望对你有用。
从大学时期开始我就意识到了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当我站在陌生人面前会不自觉的紧张不安,而且这种体验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减少。但这种体验是有选择性的,只有我心中有压力时或是对方给我压力时才会这样。
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和一位友善的陌生人交谈时,我会有种腼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喜。而这种体验就像小孩子沐浴在阳光下,有种说不出的温暖。
近几年,我一直都在努力了解自己,了解童年,了解社会。从我的经验来讲,对于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原因,和童年的关系非常大。如果想改变这种症状,首先是能够在社交恐惧发生时临在地察觉到自己的内心变化,并逐渐不带评价与压抑的全然接受自己这种状态。其次是要去分析产生社交恐惧症的原因,只有了解了童年给你带来的心理创伤,才能从根本解除内心积累的恐惧。就像大家都说社交恐惧症是来源于自卑,而自卑很可能是父母在童年时期一味的否定孩子的自我所造成的,因为他们希望有一个听话的孩子,所以总是在压抑与否定孩子。而产生自卑后,不仅仅表现在社交恐惧上,很可能造就了一个特别敏感的性格,别人无意间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都能在内心掀起巨大的恐惧和悲伤。不仅仅如此,自卑的性格也很容易谴责自己,一点点小小的失败都马上退缩,致使成功变得难以企及。如果只是专注解除社交恐惧症,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很多心理问题都有连带关系。
我还想讲我的一个人经历作为结束。我的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她几乎从来都没有夸奖过我,即使我做的非常棒,她也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这给幼年的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不仅仅自卑,最主要的是没有形成自我,没有自我的人就意味着靠外在的世界来存活,只是活着,没有内在真正乐趣。我的小时候,每年过年都会挨家挨户地去串门,我是非常不愿意去的,因为我母亲总是在外人面前说我的缺点,她以为这样就能给孩子一个谦虚的性格,可她不知道,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害怕去别人家做客,这种恐惧贯穿了几十年,一种内化的心理模式困扰着我。但最近一年,我都在分析我的童年,都在观察我的潜意识,我现在不敢说我已经百分之百改变了,但已走了一大半路,我自己见证了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比一天开心。
病例2
30多岁后不敢和人交流 不愿出门
不愿出门王阿姨是义乌佛堂人,55周岁,30多岁前和常人一样,并没有任何异常,喜欢逛街走亲戚,可生下孩子五六年后,逐渐开始害怕和人接触。
“孩子五六岁时生病,家里没人,我一个人带去看病,很紧张,回来身体就不舒服,之后遇到事情就紧张。”刚开始王阿姨并没有注意自己发生什么变化,和别人交流一切都正常,只是住在马路边的她,一听到有车被碰到或者别人生病,就会害怕,莫名紧张。
过几年,一直担心自己出车祸的王阿姨,手被车碰到,这次之后,她变得不愿和别人接触,连家门都不愿出,看到有人进家门就会发抖,但一旦没有人和她说话,就一切恢复正常。
王阿姨家里开了一个小店,一有人买东西,她就希望别人买完赶紧走,找钱的时候手都会抖,脸发红,头发晕,等人走后,要坐在椅子上很久才能缓过来。
“我还做手工,一有人站在我旁边,我头就开始发晕,就赶他们走,有医生来家里免费测血压,或邻居来,我恨不得关上门让他们都不要来。”为了缓解自己心慌、头晕,王阿姨专门买了帽子戴上,然后拼命的嚼口香糖,可基本上没有用。
最让王阿姨伤心的是,前些年母亲去世,她都不敢去,很多人都说她不孝顺,心里有苦的她也不知道该向谁倾诉。
“大家都不理解,觉得我妹妹又不傻,卖东西算数啥的都清楚,可乡里乡亲的都不去走动,母亲去世也不愿意去,认为是故意装出来的。”王阿姨的姐姐说。
意识到自己可能生病,这些年王阿姨去了很多医院,也拍过脑部CT,可医生都说她没病,甚至有医生和她开玩笑,即使跑到北京也检查不出什么结果来。
“我每天都觉得活不过今天,脑子里不自觉的就会想东想西,前几年最严重时,生活都无法自理。”王阿姨说,这20多年,在别人的不理解中就这样一直过下来,不愿出门,不愿到亲戚家走动,也不愿意别人到自己家来。
病例3
夏XX,29,某国际品牌手机软件设计师。
主诉症状:出席聚会时,我多半的时间是坐在清洁的抽水马桶上,捧着漫画书,听到外面的言笑晏晏,体验内心挣扎。就因为我在一次聚会上说,“爵士乐”在美国新奥尔良,被作为红灯区的背景音乐。那个聚会上的铁杆儿爵士爱好者就把我批驳得体无完肤,最后,他们之中始终一言不发的一位男士大声说:女人懂什么爵士精神。你们与一个不懂装懂的外行抗辩,也太愚蠢了吧。争论到此为止,我恨不能有个地缝钻入,后来我找到了这个地缝,那就是可以看漫画放松的WC,温情脉脉的WC。
因为在谈话中犯了“白痴级错误”而引发社交恐惧的人士,不在少数。容易因表错一个观点而被挫败感缠绕的人,多半存在自我评价的矛盾之处,一方面,她希望自己引领大部分话题,像一个无所不知的先知;另一方面,她又禁止自己犯任何错误,一受到争辩就倾向于对自己全盘否定。总之,她的自我评价,完全建立在他人的好恶之上,由此,她的心,总在自卑又自大的漩涡里煎熬。
夏洛特是“边缘性社交恐惧症”的典型例子,向左一步,会自我封闭,而向右一步,则与正常人无异。心理医生建议如下:
1、不妨向周围的社交高手学几招藏拙技巧。譬如:如何把话题转移到自己熟知的领域中来,而不着痕迹?
2、充分利用“主场优势”。刚恢复社交活动时,应尽量在自己熟知的圈子里开Party。周围的场景,一切的准备细节都了然于胸,这有利于镇定情绪。
3、太过慌张时,尝试使用腹式呼吸。跟从你的瑜伽教练学习腹式呼吸,并用按压穴位的方式来释放压力,将给你的社交生活带来更为从容的姿态。
一: 社恐患者有强烈的心理冲突。那是一种无力自拔、自相矛盾的心理。有人说: 腼腆的人也会有心里冲突呀。的确, 是人都不能免于心理冲突。 但是后者的心里冲突和痛苦也会成就他们的建设性和创造性。正所谓物极必反,大部分人的心理冲突也会成为他们创造性的动力。而社恐患者的心理冲突会使他们“踏步不前”,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上来回兜圈子。正常人的心里冲突是从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而社恐患者的心理冲突是混乱的、无序的。
二: 精神痛苦。社恐患者有精神痛苦,腼腆的人没有。这种痛苦足以让他们主动求医。而你见过哪个人只是因为腼腆而求医的?
三: 持久性。腼腆的人在个别场合、个别人面前才会不好意思,过后就忘记了,该干啥干啥。而社恐患者是持久的,他们在人面前害怕,就算回到家里,也还是会害怕而去想方设法回避第二天可能会见到的人。
四: 也就是之前说的,社恐会妨碍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而腼腆可看成人格的一种特质,既不会妨碍心理功能,也不会妨碍社会功能。 ps: 社恐会伴随自我评价。也就是有位答主说的“劣等感”。“腼腆”不会,那一刻你只知道自己是腼腆的,而不会把你的人生、你的存在意义都否定一遍。
附上CCMD—3对社恐的诊断标准: 过分和不合理地害怕别人,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或者带着畏惧去忍受。
同时具备上述三点,就是社恐了。
总结:
腼腆是正常的人格特质之一,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社恐是不正常的。
①它们让个体感到痛苦;
②它们是不适应的,因为个体的行为被极大地限制了;
③它们是不合理的,因为危险的感觉同危险的真实性是不成比例的;
④患者让周围人感到不舒服,他们的行为被认为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
⑤障碍不受个体的控制;
⑥患者希望能拜托恐惧。
社恐的人面对陌生人与熟悉的人反差是很大的。对于陌生人,内心会立刻陷入恐惧状态。而对于熟人,因为有较多心理活动,思维犹如决堤的江水一样有时会突然倾泻而出,因此熟人可能认为社恐者是闷骚的。社恐者自知力尚在,会自我掩饰,因而即使身边的人也不会察觉。虽然外边看起来正常,但内心煎熬、个中滋味只有社恐者自己知道。
下一页:社交恐惧的常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