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社交

少女在唯唯诺诺与恶言相向中随意切换,边缘性人格障碍需警惕

小莉因为父母工作总调动,没有时间照顾,所以经常寄居在亲戚家,从小养成了察言观色的习惯。在小莉进入初中后,因为害怕自己没有朋友,无论别人说什么她都会附和,努力和周围人装作亲密的样子。

但是在发现身边的朋友其实没有那么在意自己后,小莉马上变得非常暴躁,甚至还会对着别人恶言相向,有的时候更是以辱骂、殴打等行为收场。老师发现了小莉的异常,陪着小莉到医院进行检查,小莉被确诊为“边缘性人格障碍”。

所谓的边缘性人格障碍,主要是指患者出现自我身份认知紊乱,自我意识和自我印象混沌不清,并反映于人际关系处理,呈现混乱无序的总体状态。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缺乏自我价值感和目标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焦虑,有的甚至会有暴烈的攻击倾向。

童年阴影易引发病症

除了遗传性因素等生理方面原因,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出现主要和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关。

最新数据表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多数童年受过虐待、缺乏父母关心或是被强行离开自己依赖的人,所以对外界缺乏安全感,对待人或事物只有绝对好和绝对怀的理解,从而出现人格异常,并最终诱发边缘性人格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童年因素影响性的加重,因此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发病年龄也在近年呈现年轻化趋势,值得社会关注。

人际交往受到影响,以极端方式获得关注

边缘性人格障碍对患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因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自身极度缺乏安全感,因此不但无法打造正常的人际关系,面对已有的人际关系也会因为自身的猜忌而做出破坏性举动。

此外,部分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还会为了引起预设人际交往对象的注意而主动表现虚弱,甚至采取自杀自残的方式,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

两种方式结合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为主

在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方面,需要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两种方式。因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不是很愿意进行治疗,所以往往需要先应用药物来稳定患者的情绪。

随后再选择心理治介入,并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的外界刺激处理水平,最终帮助患者实现有效控制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专家介绍:马全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精神医学科主治医师

昭德心理原创,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

心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