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社交

娃是内向还是自闭症,可以试试先从这5点判断

后台有好几位宝妈问到了这个问题,因为刷抖音看到了好多小孩查出自闭症(也感谢抖音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家长心里就有点害怕,不知道自己家的同款内向小孩是不是自闭症呢?


嘟妈今天想和大家先浅浅的聊聊这个知识点。对于自闭症还是需要具体去医院进行诊断。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并伴有感知觉异常为主要特征。



自闭症可发生在所有种族、民族和社会经济群体中。




自闭症的发生率高吗?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自闭症的患病率高达2.3%,即每54名儿童中就有1名被确诊为自闭症,差不多每个班就有一个自闭症患者。



中国首个多中心自闭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中国 6-12岁的儿童中,自闭症患病率约为1/142(0.7%),男女比例为4:1,2/3的自闭症儿童至少患有一种或以上的神经精神共患病。


自闭症是儿童疾病中致残程度最严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50%左右的自闭症儿童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成年后多不具备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需要终生照顾和养护。


早期发现和诊断,及时科学干预对自闭症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没有自闭症家族史的儿童

就不会发生自闭症?


并不是。自闭症由环境因素、生物和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引起,但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遗传因素大约能够解释10%~30%的自闭症成因。


但研究发现,重金属及生物异源物质(如农药、防腐剂等)、孕期接触化学物质、肠道异常、肠道微生物异常、饮食及营养习惯不良、代谢异常、免疫异常均与自闭症的发生有关。



自闭症早期行为标志



1、不(少)看

无或目光交流少,即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2、不(少)应

叫名反应不敏感,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


3. 不(少)指

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4.不(少)语

语言发育障碍,多数自闭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


5.不当

不当,这是指使用物品异常,相关的感知觉异常,语言发展倒退。比如有刻板的重复动作,比如只玩某一个玩具,玩很长时间,玩的时候不理人,而且兴趣狭窄。对疼痛、寒冷反应迟钝,对危险没有恐惧感,严重者甚至会有自伤等。

如果对照完这些标志行为,你发现自己的孩子符合,特别是符合多种这样的异常行为,需要到医疗机构去做筛查,可以通过系统测试,做出早期筛查和干预指导。


年龄

自闭症的警示指标

>6月龄

不能被逗乐(表现出大声笑),眼睛很少注视人

>10月龄

对叫自己的名字无反应,听力正常

12月龄

对于言语指令无反应,无咿呀学语,无动作手势语言,无目光追随,对于动作模仿不感兴趣

16月龄

不说,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他人说话

18月龄

不用手指指物或不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指向,无任何给予行为

24月龄

无双词短语

任何年龄

出现语言功能倒退或社交技能倒退



自闭症早期干预基本原则


1、早开始:干预越早越好。

2、科学性:将发育理念和行为干预策略整合在对自闭症患儿的早期干预中,可以有效改善发育水平、适应功能和语言能力。

3、系统性:干预应该是全方位的。

4、个体化:在充分评估疾病和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化训练,小组训练应该由具有类似能力的患儿组成。

5、家庭化:强调和鼓励家庭和抚养人积极参与干预。

6、长程高强度:保证每天有干预,每周的干预时间在20h以上,早期干预疗程持续2年及以上。



关于孤独症的三大误区


从194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首次提出孤独症的概念开始至今的七十多年间,孤独症被越来越多人了解,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知道孤独症甚至对孤独症有很多误解。


误区一、我的孩子得了孤独,是因为我对他的关心不够?


有人提出过“冰箱父母”的理论,认为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冷淡会导致孩子产生孤独症。但后来被大多数学者否决,但这种错误观念仍在流传。关于孤独症病因的研究有很多,但至今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教养方式并不会直接导致孩子得孤独症,但不能否定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孤独症的发展,不利于孤独症的治疗和康复。


误区二、很多孤独症患者都是天才。


与此误区类似的错误认知还有孤独症患儿都有智力问题吗?


《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中指出5%-10%的孤独症孩子拥有过人的才能,这部分孩子可能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较差,但在音乐、绘画、记忆方面有所擅长。而约50%的孤独症孩子智力正常,他们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通过个性化的教育能迎来充满希望的未来。


总而言之,得了孤独症不等于孩子就有智力问题,也不一定会成为“神童”。


误区三、孤独症儿童终身都需要人照顾么?


随着“孤独谱系”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轻型孤独症(大约50%)被诊断,这些孩子的未来远不像过去认为的那么悲观。


早期发现的孤独症,通过脑功能训练、药物治疗、个体化康复等手段进行早期干预,能最大程度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得了孤独症不等于需要终身照顾,至少诊断为轻型孤独症患儿经过长期有效的干预后能独立生活,中重度的患儿也能得到较大改善。



— End —


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