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过,人要想活得幸福需要三个要素: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
回想我们人生中那些美好时光,是不是都是这个样子:享受着自己热爱的事,陪伴着相处愉悦的人,心中充满对未来的向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这三个要素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实现“有人爱”。
毫无疑问,被人爱的前提是你要先付出爱,只不过在这个动动拇指就可以和人聊天的网络时代,以真心换真心显得成本颇高,代价颇大。
但是我们要承认,没人会接纳和喜欢一个自私自利、冷漠疏离的人。如果你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希望从中受益的话,面对面的社交必不可少。
问题来了,如何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呢?
答案是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大脑里有一种细胞,叫镜像神经元。这是一种像镜子一样的神奇细胞。当我们看到别人作出的行为,这种细胞会瞬间发生作用,让我们进入对方的心灵,体会到他们的心境。
这就是为什么看到电影里紧张的桥段,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感觉自己和主角一样身处危险中;这也是为什么当别人对我们做出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感受到温暖如春的善意,在瞬间就拉近了和他人的距离。
所以就有了社交法则中的黄金律条---“你想要别人如何对你,就要先如何对待别人”。你想要招人喜欢,就要表现得喜欢别人。你想要舒服的社交,就要先做出得体的行为。
日本有一个神奇的调查协会,叫做“无微不至的调查委员会”,为了找到不用费多大心力就能走进他人心里的社交方式,调查了1000个年龄在20岁到50岁的普通人,总结出那些“无论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无微不至的行为”,最终形成了这本宝藏级的相处指南---《得体: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社交魔法图鉴》。
书中通过13个大场景,200个小场景,以插画配文字的形式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社交:
·初次见面,如何打破隔阂,缓解紧张气氛?
·如何明确地传达感谢的心意?
·如何精准地“送礼”?
·如何婉转地拒绝?
·如何让气氛变得积极?
你是不是经历过那种不知道如何开口破冰的时刻,如果自己是个社恐,对方也是,场面尴尬地能用脚指头抠出一室三厅,怎么办?
你要做的就是赞美对方,但是别说很多客套话,因为对方会识别出来这是谎言。你只要留意观察,找到对方的一项优点,然后带着诚意地说出来,当你越是轻松地表达赞美,就越会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这世界上人人都希望被人感谢,哪怕彼此很熟悉的人也是一样。虽然他们嘴里不说,心里还是很渴望听到一句“谢谢你了”。只要你被帮助了,哪怕是小事一桩,被帮助的我们都不能忘了表达感谢。
一个小妙招是在语言中提到对方的名字,这样能拉近你和对方的距离,毕竟对于每个人来说,世界上最悦耳的词汇大概就是自己的名字。
另一个技巧就是不要干巴巴地说“谢谢”,稍微多说一些具体的内容。类似“你帮我接送了孩子,解决大问题了,要不然我肯定会错过今天的会议,实在太感谢了”,或者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提高语言的层次感,比如“我好多年没这么开心过了,这个月的压力顿时都消失了,多亏了你的帮忙”。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语,细微的体贴行为,其实都验证了人际沟通大师卡耐基的那句话“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要把对方想象成理性动物,而要时刻记着对方是情感动物。”
当你看完这本《得体》,你会发现它真是把“无微不至”的精神诠释地淋漓尽致,200多幅插画配着每一个独立的场景,不管是打招呼、做回复、写便签,送礼物......图画就是比文字更易于理解,让你秒懂如何做才能传达内心的善意,你也会收获“处事够得体,人际无压力”的结果。当你给了别人无微不至的感觉,别人也会向你回馈越多,自然而然,你就实现了“有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