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月会上,技术总监用非常不客气的口吻向销售总监发难,指责对方没有经过他的允许擅自调走了自己部门的人,影响工作。销售经理也满肚子怨气,他说自己调技术部的人是得到技术部经理许可的。会后销售经理的怒火并未消减,不满地说到:“既然技术总监不愿意对公司产品提供技术支持,那以后这个工作就不干了呗”。
相信这样的沟通场景只是一个缩影,一言不合就“拉倒”,如果不能评出一个“谁是谁非”任何一方都不愿意善罢甘休。
当沟通进入一个一定要分出青红皂白、是是非非的境地,对象双方则进入“竞争状态”,其结果不仅影响团队氛围,甚至对组织目标、生产效率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然而,无论是工作场景还是生活场景,有一个事实是:我们需要很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与他人共融、协作。
因此,融入团队并且建立一个舒服的团队氛围,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机制,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
《小团队沟通课》是后浪出版社引进的又一本经典著作,书籍畅销20余年并被多次再版,同时它还成为30万大学生进行自己人际关系攻略的专业学习书籍,豆瓣评分9.3分。
书籍作者J.丹.罗斯维尔是专注人际沟通领域的卓越学者和专业教师,《小团队沟通课》是他将数十年在“人际沟通”的主题研究和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经验之作,也是其代表作品。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如果掌握良好的团队沟通方法,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实现快速进步。
所以,《小团队沟通课》是一本基于团队协作的沟通指南,同时也是每一个想要维持良好的职场、家庭、社交关系的人必学的一门课。书中,以“合作型沟通”为核心,引入生活、工作场景中的大量案例,让读者能轻松读懂及学习。接下来,和大家分享读书后的收获:
以前曾经供职的一家公司,老板非常善于制造团队的竞争,她经常会在集团两个人力资源总监候选人中制造一些小竞争,来观察两人。
比如,她在年度总结大会结束后,当着小A的面前表扬B同事,说:“你看B同事在这方面比你优秀,她的年终报告全程表现非常精彩,团队也带得好”。当见到小B的时候,又在她面前用类似的话夸奖小A一番。
这样的刺激,对于性格一向不愿意服输的小A是有用的,她总是会奋起直追。然而,制造两者之间的竞争,能快速的刺激小A进步,但是竞争也让两人的关系形成了对立。她们不仅在工作配合上总会产生摩擦和分歧,彼此的团队成员也默默地较着劲。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认为竞争有利于团队,然而在《小团队沟通课》这本书中,作者认为通过制造两个团队的竞争来促进凝聚力,是一个很不靠谱的办法。
因为,这种化学反应是来自外部力量的刺激产生的,当外力消失后,就会回到原来的样子,甚至更糟糕,这是作者经过观察和实践研究总结得出的结论。
正如小A的故事一样,她所有的奋起直追和小团队的团结协作,都是建立在小B这个假象敌之上的,而不是发自内心向小B学习、切磋,一切都是建立在“我要赢”的思维上。
临时炒热的氛围,无法让团队产生真正的合作!
《小团队沟通课》中,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合作式沟通”才是营造正面沟通氛围的关键!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合作式沟通”,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则小故事:
话说,一位教授的妻子非常讨厌老鼠,当某一天妻子又在家里被这些不速之客惊扰,于是非常生气的要求教授必须打死这些老鼠。
然而,教授是一个慈悲的人,不愿意伤及生命。
一边是必须打死老鼠,一边是不愿意伤及生命,教授与妻子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如若打死老鼠,教授于心不忍,但是不按照妻子的意思打死这些老鼠,显然很难平息妻子的怒火,问题好似陷入了两难境地,战火即将被点燃。
不过,好在教授智慧地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他发现之所以妻子生气,是因为看到这些老鼠在家里乱窜,那么只要解决“不让妻子在家看到老鼠”这个问题,就可以即不用 “打死老鼠”,也能平息妻子的怒火。于是,教授和妻子沟通后,封住了老鼠进家门的洞口。
教授的沟通就是基于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洞察和沟通。合作式沟通,目标导向是“双赢”局面,而不是“非黑即白”。
显然,我们将自己从“输赢竞争”中摆脱出来,看到问题的真实需求,就能找到合作共赢的点。
研究者杰克.吉布进行了一项长达8年的团体研究,结果表明当人感受到自我概念和自尊心被攻击时,就会进入自我防御,导致对象情绪爆发,产生冲动行为。
作者称之为“防御型沟通”。追根溯源,防御是出于人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可能会导致反应过度,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因此,合作式沟通的根本是将“防御”转化为“支持”。因为,在作者看来支持性沟通模式是建立在促进合作的基础上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1:描述而非评价。
作者认为,在美国社会人们习惯第一时间给出对方的评价,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负面的评价会引发防御,当然正面的评价如果太过于不切实际也会导致对方的反感而产生防御之心。
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支持性的沟通的关键词是“描述”,描述通过自己的视角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认为的、需要的。另外,这个描述应该是清晰具体的。
比如:“当你昨天在老板面前说我晚到会场的时候,让我很尴尬,我觉得这样会让老板认为我是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特点2:问题取向而非控制。
作者认为,一味地发号司令、要求对方顺从是典型的控制性沟通的表现,但是人性往往是越要求去做什么程度越强,对方抗拒举动就越强。
比如我们越是强硬手段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就越想玩,甚至偷偷的在被窝里玩。
类似的例子,工作和生活中不胜枚举,这样的现象用作者的话来总结,是因为控制型沟通导致事情朝着相反方向发展。
问题取向的沟通方法,是将问题聚焦在解决办法。我们可以直接向对方表明某件事的具体需求,并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同样是拿不让孩子玩手机的例子:
“我非常担心你每天超过3小时玩手机,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如果需要控制玩手机的时间,你觉得自己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需要我怎么帮助你?”
特点3:自发的,而不是被操纵
作者认为,操作式沟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试图影响你,它的升级版本是“办公室政治”,而这样的结果是表面接受,内心产生防御。
特点4:同理心
用“想要别人怎么对待自己,自己则先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这句话来解释“同理心”最合适不过了。
同样,作者也引用豪威尔的一句话来诠释:“将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去思考和感受”,他认为同理是建立在关心对方的基础上,去站在对方的角度努力去体会对方的需求、欲望和感受。
特点5:尊重和礼待对方
在沟通过程中,流露出的优越感会触发对方产生防御,所以即便在资历、职级、社会地位、经验等方面高于沟通对象,也要尊重对方,让对方感受到平等和被礼待,更容易产生积极效果,实现合作。
特点6:协商而非确定
作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件事是确定的。所以,在沟通中使用“总是、永远不、不可能、不可以……”这些词语不仅会让场面瞬间变冷,同时也会让人产生怀疑性的防御。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支持性沟通,尽量避免绝地性,而使用协商的方式来进行探讨,能让对方更充分地发表意见。
比如,我们可以尝试用这样的句子来进行:
“是不是有可能……”
“有时候会不会……”
“大概是……?”
总结支持型沟通的六个特点,其底层逻辑是帮助我们从“竞争式”沟通频道调频到“合作式”沟通频道。
正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只要我们认准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合作,是在双赢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将自己从“非黑即白”的思维中摘出来,找到正确的路径,解决问题也变得高效和简单。
当然,《小团队沟通课》作为一本被超30万大学生选择的专业学习材料,所涵盖的内容远不及如此。书中,详细剖析了团队的特点和团队角色、团队沟通现状和解决策略、权利与冲突等方面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值得每一个处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我们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