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社交

《沟通的艺术》:200多万大学生用的人际关系教材,如何高效沟通

我害怕接到电话。

明明现在手机增加了沟通的时效性和方便,但我常常会把手机设置成静音,似乎这种方式就可以欺骗自己,缓解人际交流的紧张。

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免不了的,我也不想自我孤立。

市面上关于沟通的书籍、博主、话题有很多,每次看完之后好像有收获,但隔几天就回到最初的状态。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学习,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尤其不能转化成行动,效果就等于零。

《沟通的艺术》这本巨厚、巨沉的书籍,是畅销超过40年、再版15次的美国权威沟通教材,是200多万大学生使用的人际关系读本。

书籍从看出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间三个角度,强调了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分析了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从点到线到面地串联起整个沟通,是一本非常全面的普及读物。

况且,书中还有电影、故事、插画等搭配使用,趣味性和科普性并重,一点也不像是枯燥的专业教材。


01 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的沟通被影响了吗?

我们现在通过手机表达,可以更容易地打出“我爱你”,不想说话或者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表情包就派上用场,不想理对方的时候,手机一扣,人就“不在”,沟通也就终止了。

根据研究,社交媒体除了能够放大我们的情绪,还能够影响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相处和关系。

比如经常看恋爱对象的社交主页,可能会激发嫉妒情绪,导致对关系的不满。

比如你之前不当的言论,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求职、某段感情的维护。

比如与爱人相处的时候,对方沉迷手机,忽视现实中的交流和陪伴。

手机的出现,增加了交流的方便,同时隐形中也在某些方面增加了交流的成本。

除了我们熟悉的人和关系,众多的短信、邮件、电话、大众媒体的消息等,也需要付出时间去关注、回应,超负荷的信息太多,同样增加了我们沟通的有效性。


02 任何时候,沟通的两大原则是不变的

面对如此复杂的信息,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实际上,我们抓住沟通的本质关系,将关注点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层层渗透到本质——内容和对象,只要解决好这两点,就能快速有效地get到核心。

内容就是我们需要明确讨论的信息,比如讨论吃什么、谁做家务、工作项目推进情况等;关系是指在沟通中的感觉,比如双方是主导从属关系,还是焦虑紧张,或者亲切温暖等。

同样是表达“我今晚很忙,改天吧”的信息内容,用遗憾的口气和不耐烦的语气来表达,就是不同的关系传递。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表达清楚了内容,但用了不正确的关系类型,就会造成争吵、矛盾和冲突。

根据内容的不同,关系的种类可以分为亲切感、即时性、尊重感和控制性四个维度。

亲切感是欣赏和喜爱对方的程度,在恋爱关系中,喜爱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即时性是我们感受到或传达出的对对方的兴趣和专注程度,但高度和低度的即时性都是可能

正向的。一个大大的拥抱或者高呼“我喜欢你”是高即时性的,在家中为对方营造出安静的氛围,双方独立、沉浸的读书工作,就是低度的即时性表达喜欢。

尊重感是良好关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是比喜欢和亲切感更满意的人际关系。

控制性是在关系中能够影响、决策双方共同话题的维度,如果权力分配不同意见,就会对关系产生影响。

在沟通和交流中,我们除了要明确表达双方关注的话题,还要处理好关系的维度,做到有效的、正向沟通。


03 学会运用社交媒体的能力,是新时代的必备

想要成为更有能力的网上沟通者,书中提到要学会遵守一定的“网络规矩”,培养积极的关系。

注意言论文明,这是在广泛媒体中的基本要求,既不去做污染别人视觉环境的人,也能够在网络中保护自己,不让自己的言论成为彼此攻讦的把柄。

与陌生人的交流是友善的,与自己亲近、熟悉的人更要注意,尽管网络放大了情绪反应,但彼此还是要在沟通前谨慎思考,先思考后发布。

再者,要平衡媒介沟通和面对面沟通的时间。互联网连接了我们的“距离”,但线下交流和线上交流是不一样的,过度的依靠社交媒体可能会降低在实际交流中获得的情感和满意。

网络和社交媒体应当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是我们受到它们的束缚。

其实,《沟通的艺术》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给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沟通以实际有效的参考,比如关于冲突的处理方式、家人的交流、爱人的交流、友人的交流等。

在社交媒体发展的现在,用内容和关系界定沟通,平衡好线上和线下,一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沟通结果吧。


图片来自拍照

相关文章

心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