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社交

网络上大火的“社交牛X症”,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前阵子,大家好像都希望染上一种病——社交牛X症

这是与“社交恐惧症”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新型症状”,指的是在社交场合毫不胆怯,没有包袱,游刃有余的状态。


社交牛X症患者,又被称之为“人来疯”,他们秉持着“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理念,时时刻刻放飞自己,几乎没有接不住的梗,没有暖不了的场,没有聊不下去的话题。

而在职场这个人际关系网络中,他们也时常自带光环,成为焦点中心。

他们的破冰能力堪比小太阳,不管到哪家公司,都能几天之内和所有人自然混熟,既能自如地接受老板的表扬、批评,又能和后辈、实习生大谈娱乐八卦,还能和保安大叔、保洁阿姨侃时事、拉家常。

就连上电梯遇到半生不熟的同事这种让社恐星人闻之惊颤的场景,他们也能在短短几十秒内的时间内,和对方谈天说地,甚至让人舍不得走出电梯。

无论哪个交际圈,哪个年龄段,几乎都没有他们处不来的朋友,话题一旦开启,就刹不住车。

在做公共演讲、工作汇报时,手抖脚抖舌头打结这些事情,对于他们来说,也完全不存在的。

他们只要一开口,就会像一块磁铁一样,让全场注意力齐刷刷黏在他们身上,成为聚光灯的追随对象。

除开一部分哗众取宠的表演人格之外,在这个几乎人人自认社恐的时代,大家渐渐认可了社交牛X症者身上积极正向的一面,并期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暖场王。


1

社交中的自信

到底从何而来


社交牛X症患者,身上有着稳定的自我认同

面对质疑和否定,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去反思,而非妄自菲薄或狂妄自大;

讨论方案时能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先担心自己不受欢迎;

不会因为同事、前辈的一句拒绝,就脑补一出大戏,认定对方讨厌自己。

这份淡定自在,来源于对自己的信任。

他们不把自己的价值寄托于他人的评价中,不事事期待他人的夸奖,也不会被他人的贬低带歪。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深知自己不是人民币,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喜欢。

因为有了被讨厌的勇气,所以即使有人刻意挑刺、说坏话、搞对立,对他们也没太大的影响。

因为社交牛X症者明白,在社会交往中“别人的看法”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也不会让别人的评价成为约束自己言行的条条框框。

也恰恰有了这份自信,他们并不过分关注自己在社交情境中该如何表现,反而能做到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对于社恐人而言,这份自信弥足珍贵。

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数据显示,40.2% 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其中55.6% 的人对自身条件不够自信

这种不自信,常常与个人成长经历有关。

比如小时候可能被老师公开责骂、被同学们取笑,爸妈的批评式教育让自己感受不到支持和温暖,甚至从小就在爹不疼,娘不爱的冷漠环境下长大等等,都导致了我们根本无法确定别人是否喜欢自己,从而在人际关系中显得患得患失,下意识地畏缩、逃避。

自信的缺失,导致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拿着放大镜审视自己的缺点,陷入一种自己在他人眼中一无是处的焦虑与沮丧在之中。

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总觉得自己就像马戏团的小丑一样,被人凝视着,哪怕说错一个字,都尴尬得想抠出一个三房一厅。

生怕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会遭受外界嫌弃,给自己压上了许多莫须有的恐惧和焦虑。

职场上也常常选择沉默寡言,甘当透明人。

即使被领导、同事夸赞,只会固执地以为自己只是撞了狗屎运,配不上这些表扬。

甚至因为害怕他人嫌弃真实的自己,而不愿出门,不愿找工作。

对社交越焦虑、越恐惧,就越羡慕所谓的社交牛X症者。

问题就在于,怎样才能在社交中做到从容自如呢?


2

提高社交能力

该从哪里开始


由于早期经历的影响,害怕社交的人常常给自己贴上了消极的标签:

我实在是太没用了!

我的嘴真的太笨了!

同事肯定觉得我是个怪咖!

......

这是一种在自我认知层面的扭曲,导致个体难以对自我做出准确的评估。

基于这样的核心论断,我们更介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过分在意别人怎么来评价自己,比如:

不管同事的要求合不合理,都不敢拒绝;

不论他人的批评是否过分,也照单全收;

无论对方的想法是否正确,也保持沉默。

我们常常为了赢得其他人的好感,而委屈自己,却也愈加局促不安,愈显渺小。

也许我们该问问自己:这样对自己,真的公平吗?

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多鼓励自己,关怀自己呢?

想要给予自己更多的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得先停止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把那些给自己贴上的负面标签,彻底去掉。

比如,可以尝试对自己这么说:

我不是嘴笨,只是怕说出来大家不认同。

我并非一无是处,可我却怕做错事让人讨厌。

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沉溺在对自我的贬低中,这是提高社交能力的开端。


其次,要淡化对失败的解读。

在自我介绍、演讲之后,即使表现不够完美,也不要一直埋怨自己“刚才干嘛要那样说?”,不要一直纠结自己可以表现得“更出色”。

允许自己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是对自己的宽容,也给了自己进步的空间。

然后,需要停止错误归因,不要把社交关系中的所有问题都归于自己身上。

入职没几天没人理,也不要脑补自己多么不受欢迎,可能大家只是刚好很忙。

发出去的微信,几分钟看不到对方回复,也别急着反省自己:“是不是我做错了?”对方很可能真的单纯没看微信。

说着说着看到对方皱眉,也不必慌张得马上闭嘴,或许他只是想打喷嚏也说不定。

要知道,很多问题并不是你的错,有时候我们的担忧、恐惧、尴尬,纯粹地只是自己的“内心戏”。

把自我与事情分开来看,不要什么锅都往自己身上背,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感到温暖,一点一点去找到社交中的自信。

这是一个改变不良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

化解恐惧最好的方式

就是直面恐惧本身


除了改变认知,想要修炼成为“社交牛X症”,还要让自己暴露在不愿意面对的社交关系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对人“脱敏”。

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做起,一点一点加大难度,去突破对社交的恐惧。

比如在公司走廊里,你看到领导迎面走来,就算你不知道怎么打招呼,也不要假装低头看手机去回避。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见了他,不论你多想逃跑,都尝试直视对方,叫一声,微微笑,点个头,也是一种进步。

更进一步地,是让自己学会在公共场合开口。

不要逃避参加群体活动,而是多进入公共圈子,与大伙交流。

一开始可能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没关系,可以先写好稿子,或者在心里打个腹稿。

即使突然被叫到名字,也不要犹豫和退缩,能说出几个词都是突破。

紧张的时候也不要急着否定自己,请坚持面对。

在这之后,请适当打开自己。

和同事聊天,说一说自己犯过的一些小糗事,聊一聊近期的计划,谈一谈对未来的期许,都是能够与对方共建信任的话题。

也许一开始你仍然觉得尴尬、无所适从,但是请保持开放的心态去主动体验真实的感觉,一步一步地走出自我封闭、防御外界的状态。


4

真实的链接

不能只躲在线上


值得一提的是,直面社交,还包括摆脱对线上社交的依赖。

互联网的崛起,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容易,也变得空前困难。

网线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够“保持联系”。

但这也剥夺了现实社交的动力。

能线上聊的绝对不面对面沟通,能发文字的绝对不语音,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就用个表情包糊弄过去,连表达都变得碎片化;一不开心,就干脆当看不见,做个隐形人,或者直接一声不吭地搞绝交,闹消失。

手机、电脑、平板,就像盾牌一样,帮我们逃离了现实社交的压力与尴尬。

但事实上,我们无处可逃。

尤其是在职场这个环境中,仍然有大量的面对面碰撞与谈判,仍然少不了肢体语言与眼神交流的协助,仍然不可避免地有各种线下活动要去执行。

如果我们一直躲在网线后面,只会让我们在现实社交中更加感到无能为力,手足无措。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从线上走到线下,建立真实的社交链接。

多与领导面对面、清晰地对接工作,多约客户当面沟通,多与同事一块吃饭、聊天、聚会等等,利用真实的社交关系进行练习,摆脱对社交的恐惧和焦虑,建立信心。


写在最后

其实,社交牛X症也好,社交恐惧症也罢,或者是轻微的社交焦虑也一样,在与他人交流中,掌握分寸,做真实的自己,就是最重要的。


关注公众号“谷思青年”,一起探索自我,在职场不断成长。

相关文章

心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