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社交

《沟通的艺术》:不必做完美的社交达人,舒适自在就好

在电视剧《小敏家》中,秦海璐扮演的李萍有出色的社交能力,无论什么样的场合,只要有她在,就不会尴尬。

在能成培训班举办的运动会上,刘小敏、金波、陈卓、洪卫和李萍撞在了一起。梳理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理解这样的场合,一般人是驾驭不了的:

刘小敏现在和陈卓谈恋爱,

陈卓是李萍的前夫,

洪卫是李萍现在的丈夫,

金波是刘小敏的前夫。

李萍凭借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硬是让这个场面如牛奶般丝滑的过去了。

每个人无法避免的一件事,是同周围的人打交道,有时这些人是老板和客户,有时是亲人和朋友。

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社交达人,但应该学会适当的社交法则和技巧,不被社交所困,活得更加自在。

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所著的《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已经畅销了40年,后浪大学堂引进的是第15版,是经过读者和时间验证的精品好书。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从沟通者、沟通信息和关系演变三个维度,将沟通这件事升华成为了一门艺术。

书中提到了“批评者算式”,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在人际交往中面对批评时,我们惯用的公式是:1条批评+10000条赞美=1条批评。

批评者算式同样出现在成功者的身上,书中例举了拉里·戴维的例子。拉里是情景剧《宋飞正传》的创作者之一,之后的作品《消消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如此,他依旧对在体院馆听到的一个路人口中的“拉里,你很烂”耿耿于怀。

怀疑和恐惧之所以容易占据我们的心智,是因为大脑陷入了追求完美主义的迷思。

书中讲到:“陷入追求完美的迷思,不仅会阻止别人喜欢你,而且会使你的自尊心降低。当你无法达到你所认为应该达到的高标准时,你如何喜欢自己?所以,还是舒坦地接受你是不完美的想法吧,这样可以解放你自己。”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够坦诚,会刻意按照心中的标准向他人展现自己的形象。也是因为如此,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照片会演化为“照骗”,而一些网恋也存在着“见光死”的局面。

除了在乎完美的形象,我们还容易追求完美的关系,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很容易去赞同与自己想法相悖的观点,养成“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许多人的痛点,拥有这种人格的人除了会刻意的讨好别人,还会为了取得别人的认可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为了大脑中的刻意追求,而放弃本真的自我,会不会有些不值得?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的脑海里还会充斥着各种“应该”,这些应该会把我们雕琢的牢骚满腹:

“我的丈夫应该做更多家务。”

“我的孩子应该懂事一些。”

“我的童年应该像童话里的公主。”

“我的工资应该更高才对。”

这些不满都源自于大脑中的那个完美世界,但却很少在现实中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带来一些危害:内心的痛苦、内耗和过度的自我防卫。

在社交中,有些人天生如李萍一般八面玲珑,有些人像刘小敏一样知性内敛。我们不必追求一个完美的人设,只要舒服自在就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