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社交

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看到一个故事,挺有意思: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个故事看完,除了感动之外,还有其他感受吗?回到题目,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打开的角度:学会聆听,才能真正理解对方。

之前说过,情商有两个重要方面:感知情绪、同理心。而且,不是没有同理心行不行的问题,而是没有同理心就不行的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

这些其实都是人际关系处理。那么,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人性的弱点》中有句话:如果你看完全书,只记得要常常换位思考,那就值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说的高情商,就是如此。但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是互利共赢,人际沟通中互利共赢的最好方式不是知彼解己,而是知己知彼解己。

为什么?所谓的知彼解己,其实也是为了互利共赢。但更好的顺序不是一上来就知彼,而是先知己。说白了,就是先明确自己的需求,再了解对方的需求,再让对方了解自己的需求,最后尽力达到互利共赢。

为什么要先了解自己的需求?所谓知彼解己,就是先了解对方,再让对方了解自己。但这里问题来了:连自己都不了解,如何让对方了解自己?

另外,人做事往往有目标,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很多时候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何谈知彼?当然,这个目标很多时候可以是为了他人,比如朋友倾诉,你的目标很可能就是给予适当的安慰。当然,我相信作者是把知己看作了默认步骤。其实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也略有契合。

那么,又为什么要知彼呢?因为不知彼,何谈互利共赢,我们的目的,是互利共赢。另外,不知彼,对方也不愿意了解我们,为什么?这很人性。人总是希望被理解、被接受,这之后,才愿意去理解别人,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想你也明白。

最后当然是解己,在此之后,就可以愉快地奔向互利共赢。

如此,问题就简单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知己知彼解己。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才能做到呢?知己相对简单,但也不简单。简单是因为自己对自己往往比较了解,不简单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可能真的不很了解,尤其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并不了解。所以,我认为知己约等于修身,是一件需要持续修行一生的事。

然后知彼。知彼很难,因为这很反本能。人总是喜欢谈论自己,喜欢把自己深以为然的东西传达给别人,这很人性,但很反对方的人性。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句话: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具体的移情聆听、移情沟通的方法,请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八章。另外,书中提到的古希腊人的哲学观点很有意思: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这个观点就能很好地指导移情沟通,即知己知彼解己。

品德可以视为价值观,感情则在移情聆听中发挥作用,理性则用于理清思路,表达自己。移情沟通,应该是一个以品德为基础,以理解他人为前提,再进行有效梳理以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所以,又回到了之前说的修身的问题,这永远是起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非虚言。

当然,最重要的,仍是把以上的种种道理,在生活中践行。

习主席说:我们要做行动队,而不是空谈馆。

就是这个道理。史蒂芬·柯维就在努力践行这个道理:他会每天与其妻子交流彼此的感受,并模拟家中可能发生的摩擦,以寻求解决方案。

不论如何,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善于移情沟通的人。

相关文章

心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