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访者说他不喜欢跟陌生人打交道,和初次见面的人交谈会感到紧张,容易脸红,但是跟熟悉的人会表现得很自在,甚至会开玩笑,这算不算社交焦虑?
其实,这是害羞的体现。在精神病学中,害羞也属于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才会产生的一种特殊焦虑,可以是一对一的交流,比如对某个人表达需求,可以是一对多的交流,比如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害羞是程度较轻的社交焦虑,
如果社交焦虑的程度很严重,且表现得非常极端,则会发展成社交恐惧症,患者面对他人时就容易表现出一种极度无法控制的恐惧,从而引发失控行为。而害羞并没有达到病态的程度,一般来说,对正常的生活影响不是很大。害羞是人类很基本的一种感情,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会有害羞感。
当然了,无论是害羞还是社交恐惧,都会给人带来困扰,甚至会让人产生逃避行为,比如尽量避开宴请;不敢只和一个朋友单独呆着,担心找不到话题而造成场面尴尬;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担心说错话……如果这样的情形经常发生,你也很想通过自我调整来改善这种情况的话,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有意识地从以下两个方面做练习:
有个学校的处室主任不敢在工作会议上发言,他就是运用逐步自我暴露的方法来锻炼自己的:先组织仅有1至3名同事参加的会议,尽量拉长会议的时间,练习几次,直到自己的焦虑情绪降低了一半以上才结束会议;之后,慢慢增加与会人数,并不断拉长会议的时间,最终他能很自如地在教师大会上表达了。
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把需要克服的情境分等级,按照从轻到重的排序,将自己逐步暴露于不同的等级情境中,坚持足够长的时间,直到不适感减低50%以上。
对于一些人来说,一开始会觉得有难度,可以尝试先坚持几分钟,之后再重复几次,每次坚持的时间都会更长一些。
自信不但源于自身水平的保持,更来源于不断重复地练习。
害羞的人常常不敢说“不”,不敢提问,也难以提出建议或意见,也难以接受别人的赞美,这会导致自己在他人面前无法自我肯定,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卑。害羞的人如果经常自我肯定,就能使自己在社交中变得更自在。
自我肯定其实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不断练习得到提高。在这里介绍一种容易操作的方法——JEEPP。具体操作如下:
J即“我”:自我肯定时说的第一句话,可以“我”开头:“我想,我很看重,我希望……”
E即“情感同化”:对话时考虑对方的感受,比如可以这样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我还是想……”
E即“情绪”:适当表达你自己的情绪:“我也不想这么坚持”,以及对方的情绪:“我知道这会让你有些难堪……”
P即“明确话题”:直接切入正题——“我希望你能把我那500元还给我”。
P即“坚持”:考虑使用重复同样的一句话,中间可以穿插情感同化性质的语言:“不,我知道你现在手头紧,但我希望你能把我那500元还给我。”
最后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结束对话:“如果这周还不了,那就下周吧。感谢你能努力还钱。”
这套方法使用起来很方便,自己就可以独自进行练习。当然了,你真正运用起来时也会遇到难处,比如你可能得到否定的回答,或者对方根本就毫无认同感,此时,请记住:你有提出要求和进行赞美或者批评的权利,同样,对方也有拒绝和不同意的权利。通过重复的练习,效果会逐渐呈现的,你会认识到自己的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