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社交

如何培养阅读、写作与英语能力,实现跨文化交流? ∣ 洞见

全球化3.0时代,我们的孩子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了吗?美国“21世纪学习合作组织”提出21世纪学生必须具备的4C能力,其中一项就是沟通能力;2017年12月1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确定全球胜任力的定义,跨文化理解、交流、行动的意识和能力居于核心地位。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今天的文章,我们整理了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刘京秋教授、著名英语教育专家与教学管理专家胡敏教授、“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前国家商务部欧洲司欧盟处处长张哲博士、哈佛大学何江博士的精彩观点,从培养基础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英语能力,到理解不同文化、综合运用各项技能等,全方位探讨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爱“读”才会说

要培养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读书是最广泛、有效的输入手段,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仍然困扰着很多家长。美国东华盛顿大学教育系刘京秋教授建议:

家长不要迷信什么名著,不要强迫孩子去读大部头的书,由孩子来选自己爱读的书。

刘京秋

美国东华盛顿大学教育系教授

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这是因为每个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各自独特的阅读趣味。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中,阅读素养的培养几乎贯穿了每个学科。根据美国中小学老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刘京秋教授总结出了以下八点,家长不妨在家庭阅读中尝试一下。

  • 每天固定一段全家阅读的时间。在孩子读书的时间里,安静没干扰。此时,请家长不要评论坐姿、眼睛和书的距离、咬指甲等“坏”习惯。
  • 读书没有坐姿要求。只要孩子觉得舒服,他就能保持较长时间静坐阅读。
  • 孩子按兴趣挑选自己的阅读对象。家长不要迷信什么名著,不要强迫孩子去读大部头的书,由孩子来选自己爱读的书。此外,亲子共读也可以提升孩子读书兴趣。
  • 聊书。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或邀请孩子的同伴,就一本书,谈谈有意思的角色、情节,甚至可以改写某个角色或场景,以此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引孩子上勾。家长跟孩子谈论自己读过的书,也会吸引孩子的兴趣。
  • 五W阅读法(Five Ws:Who, What, Where, When, Why)。读一本书,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书里的主角是谁,什么时候、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 “滚雪球”效应。一旦孩子喜欢上某一本书,家长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孩子的信息。比如,他的兴趣、喜欢的题材、阅读水平和他的语言交流能力等。由此向孩子推荐更多同类书籍或更高难度的读本。
  • 不把故事讲完。让孩子去推理或猜测后面的内容,以此启发孩子的创造力。

敢“说”才会赢

读书是输入,出口成章需要练习。以英语口语学习为例,孩子们从小耗费很多精力学习英语,到头来还是说不出,俗称“哑巴英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孩子忽视了口语练习。著名英语教育专家与教学管理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胡敏教授在其《最棒的方法学英语》一书中介绍了许多提升英语口语的方法,他说:

口语学习要做到‘死去活来’,关键是要用。‘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英语学习一定要像打拳唱曲一样,天天说,日日练,才能说得更加顺畅,用得更加自如。

胡敏

著名教育专家与教学管理专家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

具体怎么练?胡敏教授提倡的一个方法是看电影学口语:“一、模仿语音语调;二、模仿遣词造句;三、模仿对话场景。”这样做能让语言表达听起来顺畅自然,发音更纯正地道,还锻炼了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在进行模仿练习时,选定一个电影片段,多听,反复跟读,直到模仿得跟原文角色的语音语调一模一样。在模仿遣词的时候,要遵循简洁原则。最后,深入到对话场景中,学习和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语言层面之外的内容。三者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英语语言交际的积累。

书中胡敏教授分享了上海复旦大学翻译专业董益同学的故事。她早在初一和高一就分别获得了上海市英语中级口译和高级口译证书。这主要得益于她中学时期对原版英文电影的模仿和跟读练习。对于精彩的片段和语句,董益会看上好几遍,反复跟读模仿,直到模仿得一模一样才罢休。这样的跟读训练法类似同声传译训练中的影子练习(Shadowing Exercise),即边听原文材料,边跟着原文朗读。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心二用。可以说,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口语模仿和实践,董益同学才能在2012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并在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 Modi)访问复旦大学期间,担任交流现场同声传译员。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语言理解他国知识、文化、价值观差异,才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往。OECD发布的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列出了全球胜任力的四个目标维度,其中之一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

OECD发布的全球胜任力四大维度

“PISA之父”、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Andreas Schleicher在“向日葵国际教育高峰论坛(2017)”的演讲中强调:

在一个越来越一体化并且相互联系的世界,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要有开放的心态,要尊重文化的差异,要有全球意识。

〔德〕Andreas Schleicher

PISA之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

开放是指要主动了解对方,在与人交流中要保持敏感度、好奇心及自发性,尊重双方预期的文化规范,做到互动得体。具体如何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国际榜样,前国家商务部欧洲司欧盟处处长、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法张哲博士,分享了他研究生在牛津大学求学时,参加校篮球队试训的故事。


张哲

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牛津大学法学硕士、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法博士,曾任国家商务部欧洲司欧盟处处长、中国驻欧洲使馆外交官、美国高盛集团执行董事。

初到牛津时,张哲收到一封校篮球队试训的邀请函,在身体条件不突出的情况下,因为热爱篮球,他勇敢参加了入围试训。虽然一百个人里只有十几位进入了复试,剩下的人由于不服输,决定每周六自主训练,张哲也参与了其中。一年后,他们依旧没有进入校队,但每周六跟这群热爱篮球的伙伴们一起训练,对张哲的成长意义非常大。

谈起自己最大的收获,张哲说:“通过这个方式,我也非常直观地了解世界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比如德国的学生打球就跟机器一样,战术是一开始就商量好了,全程板着脸不苟言笑;意大利的学生可能开场就有很多手势;墨西哥的学生完全不在意是否得分,最在意的是一定要把球在胯下运几个回合过人。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对我后来在国家商务部工作、常驻国外当外交官,包括跨界去企业工作都非常重要。”

听了张哲的故事,家长们不妨鼓励孩子多参与到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熟悉不同文化,实现真正的“国际对话”。

站上世界舞台,开启国际对话

很多孩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言善辩,但写出的文章却千篇一律,缺乏独特见解。然而,我们的孩子要想在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拥有优秀的写作能力必不可少。写作不仅能检验孩子的阅读效果,还能锻炼其思维能力,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达到读写相通。

在英美国家,孩子们小学主要练习写“课题作文”,中学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大学则注重研究性论文的写作。通过这样的训练,不只语言功底,孩子的抽象、批判、逻辑等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反观我们的写作课,更多教孩子套用模板,背诵优美段落。由于缺乏思维训练,孩子很难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及拥有娴熟的论证技巧,导致一提写作就力不从心。如何做到妙笔生花?一要通过阅读积累素材,二要通过写作掌握书面表达技巧,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作为国际榜样,从农村走出来的何江博士分享了他如何站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的故事。

何江

哈佛大学博士

2016年5月26日,哈佛大学第365届毕业典礼在Harvard Yard隆重举行,何江博士作为毕业生代表致辞,成为登上这个讲台的第一位中国学生。采访时,面对“写出这样一个演讲稿要求是很高的,你是如何做到的”这一问题,何江博士这样回答:

我自己有了主要的想法,但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经过了大量、多次的修改。我演讲的最终版本和我最初写的版本已经非常不同。我在这边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朋友,以及我认识的一些教授,都给我很多帮助。经过几轮大改后,我能感觉得出,这个要传递的信息在不停地被提炼,越来越好。最终的演讲稿在思路上和语言上已经非常接近西方或者说英语母语的表达方式。肯尼迪学员的一个教授公众演讲的教练还专门给我进行了培训。

何江博士的这次演讲经历,从前期准备、写稿、到成功演讲,涉及到了沟通交流的方方面面,包括口头表达、书面写作和人际沟通等等。由此可见,优秀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语言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共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