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是蔡康永的第一本实用书,在“说话”多年之后,首次尝试教人“说话”。这本书,从“关系”而非“个体”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从理解、分寸、遣词、造句等方面,来教授与人交流的方法,同时,还构建了一系列场景,来传达对关系的理解,以及相关的实操经验。最后,引申出了自我认知。
总结为一句话: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不管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有效地交流沟通,能迅速地拉拢两个人的距离,高效获得双方想要的信息,有力推动事物的发展。交流沟通的质量,几乎决定了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
现代社会的信息量爆炸,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需要,团队合作、互利共赢、共同进退,才是生存的王道。纵使有“双马”,背后也有“十八罗汉”和“小龙”的加持,背后也有不断扩大的人脉网和关系网,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靠怎么有效的沟通交流,来架设好合作的桥梁和搭建好共赢的纽带。
毫不夸张地说,有效地交流沟通,既是如何掌握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也是怎么深谙职场生活潜规则的途径,更是一种拓展社交圈、交际圈、人脉圈的有力方式。
现实的职场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在某些特定的场景,我们私下和相对不那么熟悉的人在一起,会出现没有话说、不知道聊些什么的尴尬现象,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点原因:
①没有找到合适的话题,担心会把天聊到死胡同,不敢开口。
②担心说多了,会破坏整个氛围,放不开手脚。
文章作者:曼大叔 (职场领域创作者)
那,怎么破?
只需要掌握“一条准则”和“两个模板”,即可打开交流的通道。
▶一条准则:眼睛扫描的速度>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嘴巴说出来的速度
首先,用眼睛快速地观察现在所处的环境、气氛、人数、状态等,再摸清楚聊天对象的心情、表情、状况等情况,这是一个信息收集的过程,相当于把所有的条件先汇总到一起;接着,再将汇总的材料,统一交给大脑进行整理、加工、消化,得到一个答案(聊OR闭嘴),或者是一个话题(什么类型);最后,再将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不用眼睛、不用大脑、直接输出,这样大概率就会与当时的场景、氛围、话题等不符,甚至会得罪人、让人反感。
俗话说,覆水难收,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再怎么挽救或者收回,伤害已经造成,弥补的效果也会不好。
所以,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整体情况,再开始表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两个模板:
▶第一个模板:寻找亮点+赞美亮点+有效提问+拉近距离
寻找亮点:先要仔细观察对方,发现对方身上的突出点,可以是一个饰品(手表、包包、手链、指环等)、一件衣服(款式、流行、颜色搭配等)、一项工作(发表的论文、方案、计划书等)、一个事情(共同从事过的工作、共同参加过的培训班等)。
赞同亮点:用客观的语气,进行适度的赞美,比如:这块XX手表的功能有些什么什么,非常实用;这个款式是今年的XX风,比较彰显端庄的气质;XX老师,您写的XX论文,我曾经拜读过,里面的XX观点,我非常赞同,用在了我的XX里面。
有效提问:围绕亮点,用请教的口吻,向对方咨询、提问、求教,可以更快速地利用大家普遍“喜欢为人师”的心理,让对方以“师”的身份进行赐教。
拉近距离:赐教以后,通过留电话、加微信、加群等方式,建立长久联系的渠道。
举一个例子:单位新任职一个主要领导,在某一个周末加班的下午,我正在向他汇报相关方案,我发现他佩戴了一块运动手表(发现亮点),本身自己也挺爱健身运动,就试着向他问起:“领导,您也喜欢跑步吗?这块手表对于心率监测、运动轨迹挺准的(赞同亮点)。”他一下子来了兴趣,说:“就是呀,我原来跑步就是瞎跑,后来朋友介绍买的这块手表。”我接着说:“我也一直想要一块类似的手表,因为平时也要健身,您这个手表还有哪些功能呢?(有效提问)”他就开始噼里啪啦说了,同时我们又聊到了间歇训练法、燃脂心率区间、马拉松、基普乔格等等(拉近距离),几个来回就聊得非常愉快,也为自己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模板:倾听观点+认同观点+重复细节+延展内容
倾听观点:耐心倾听对方表达的内容,到底是不满的、高兴的、日常的、负面的,还是其他的,即使有非常相同的经历,也不要急着去插话或者打断对方,更不要抛出评价性的观点。
认同观点:认同对方说的内容,传递出你是默默陪伴的姿态。
重复细节:在认同的过程中,将细节进行一一描述,进一步搭建起双方交流的平台。
延展内容:针对整个事情,进行拓展和延伸,用更多的内容,来充实对方的观点,从而引出对方更多的倾诉,再从这些细节中,找到更多的话题,来进行滚动式的聊天。
举一个例子:办公室小王一上班就很沮丧,一脸的疲惫,看起来应该是加班了。我就问他咋啦,出现什么问题?他说:“昨天,领导突然让我写一个汇报材料,我弄了一个通宵,就交给主任。刚才才到办公室,就被狠狠地批评一顿,问我怎么想的?怎么出来这么一个东西,牛头不对马嘴。可是,我已经很用心了,好不好?”(倾听观点)
这时候,我已经能够感受到他的委屈,那么,我就顺着他的委屈切入:“是啊,通宵一晚上还被批,确实很委屈呢。(认同观点)而且,你还从XX/XX/XX等方面收集了数据,进行了分析,一看就是用了心的。(重复细节)”看到他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下后,我再从刚才的反馈中,得到了几点关键的要素,于是向他提出几个方向的修改建议(延展内容),并引导他把关注点从情绪转移到材料本身上,最终修改好材料,再呈送给主任,就顺利通过了。从那以后,小王对我的认同,就并不只是简单的工作认同了,而是从内在建立起了共情的桥梁。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我们关注。就是:在与人交流沟通时,特别是一些不特别熟悉的人进行交谈时,要学会委婉地进行表达,而不要使用自己惯常的表达方式。就是要懂得因时、因地、因人,把同一件事,讲出不同的效果。
总之,从对方出发、从细节开始、围绕中心、寻找共通点,可以有效让对方来输出信息,让我们抓住着力的点,从而发力、循环、往复,最终实现我们想要的目的、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下一页:如何维护好人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