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社交

如何判断和提高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从笔迹中判断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的性格跨度很大:从主动的热情大方,到被动的温柔随和。

无论如何,其核心都是“人际融合能力”。

本文先解释“人际融合能力”,再展开介绍“人际交往能力”的各种表现,以及它们的笔迹特征。


人际融合能力

心理含义态度随和,不易与人发生冲突。

笔迹特征:转角形态—圆角。

笔迹解释:笔尖转向时,线条的转角形态可能是圆角直角(两种典型情况):

  • 圆角”,意味着向心加速度变化均匀,表明书写者的态度变化随和婉转
  • 直角(或锐角)”,意味着向心加速度有一个突变,表明书写者的态度容易突然转变。(后面会列举笔迹案例)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不同的态度转变方式:

上午,你正要出门去拜访一位老师,突然一位不算太熟的客人贸然来访,打乱了你的计划。你很意外,心里有些不悦。笔迹“转角形态”不同的人,其表达方式是:

  • 圆角”的人会说:“久不见,你来得正,我和王老师上午约了,一会儿去他家。你认识他的,我们乘公交车一起过去坐坐吧。下午就能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好好叙叙旧。”这时,识趣的客人就会主动告辞。(一连串的“好、也、一起”用词,将矛盾的事态柔和地转向了)
  • 直角”的人会说:“你怎么突然来了?也提前说一声?我知道你要来,我正要去王老师家,今天时间了,你下次再来吧。”(一连串的“怎么、不、没”用词,反映了态度转变很锐利)

“人际交往能力强”的表现

仅用“圆角”一个特征,不能完整地描述“人际交往能力”的各种情况。当“圆角”叠加其他特征时,“人际交往能力”的表达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展开如下:

1.圆角”叠加“刚性(重而快)”:表明热情大方,或对挫折的忍耐力和生活的适应力强,或易不服从领导,倔强。

关于这种情况,“随和、热情”是表面的态度,其内心是有主见,不易妥协的。属于偏主动的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1,圆角,刚性,表明热情大方,自负,有主见,有控制欲。

2.圆角”叠加“柔性(轻而慢)”:表明性格柔和,容易从众,随大流。

关于这种情况,外表和内心都是一致的柔和。属于偏被动的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2-1,圆角,压力轻,速度慢,表明性格柔和,容易从众,随大流。

如再叠加“过渡紊乱(线条间隔缺乏时间节奏)”,表明情绪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缺乏主见。

案例2-2,圆角,压力轻,表明性格柔和,很少与人发生冲突。方向略紊乱,表明容易受人影响,没有主见。

3. 一份笔迹中既有圆角,又有直角,表明有时态度随和,有时态度转变突然。笔迹特征和个性特征呈现的比例一致。

这种情况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有时随和,有时严厉。例如,有一些领导岗位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既要随和,又要严厉。

案例3,圆角(三角),表明有时态度随和。直角(箭头),表明有时态度严肃。二者比例相当。

4.圆角”叠加“反差单一(线条形态一致)”,一份笔迹中所有圆角的形态都一样,表明单纯且随和的个性。

案例4,圆角,柔性,反差单一,表明单纯随和。过渡较均匀,压力稳定,表明有自知之明,不会盲目从众。

5.圆角”叠加“速度快,线条反差丰富(线条形态丰富)”。笔迹中有多种形态的圆角,反映了书写者能够非常娴熟地操纵向心加速度,可以将“任何一个方向的转折”都写成“圆弧”,表明书写者对情绪的操控能力更强,有对他人的感情需要、思想活动等心理状态的感知能力,以及对自己言行影响他人情绪的感受能力。

丰富的线条,既有轻柔,也有刚性,表明具有丰富的感知力,对多种事物和情绪都有感受能力,也就对他人的需求更加敏感。

关于这种情况,性格跨度大,既有温柔随和的一面,又有热情大方的一面,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

案例5,大尺度反复(快—箭头,适中—三角),表明能适应多种社交场合,性格开朗,感情丰富细腻。

6.圆角”叠加“稳定—大尺度反复(不同的字,速度时快时慢)”,表明书写者具有广泛的社交适应性,能根据情景调整自己的节奏,可动可静,可快可慢。

案例6,速度时快(红)时慢(蓝),表明能适应多种社交场合。其中慢的线条体现思维,快的线条体现行动。


“人际交往能力弱”的表现

前文介绍到,人际交往能力强一般都是转折为圆角。

如果转折多为直角,表明在事物发生转变时不容易随机应变,态度转变生硬,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下面列举几个案例:

案例7,转折为直角,人际交往能力弱,态度生硬。

案例8,转折为直角,人际交往能力弱,态度生硬。

如果再叠加上收笔为钝头(正常的收笔像草尖一样),表明对他人的情绪不敏感,人际交往能力更弱了。比如下面的案例:

案例9,转折多为直角,收笔为钝头,人际交往能力弱,对他人的情绪不敏感。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从笔迹训练的角度: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

  • 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
  • 阅读人际交往、心理学等书籍(如卡耐基的书)。

笔迹特征与能力是同步变化的。在训练的同时,观察自己的笔迹特征,以检验训练的效果。


以上内容,引自拙作《笔迹触觉与心理》。

您的赞同和收藏,会让我知道这篇文章的价值。谢谢!

相关文章

心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