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药师 杨雅媚
失眠是指在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下,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进而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根据病程可分为短期失眠(病程<3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3个月)。
① 入睡困难(通常入睡潜伏期>30分钟);
② 睡眠维持时间短(整夜觉醒次数≥2次);
③ 睡眠质量下降;
④ 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6.5小时);
⑤ 早醒;
⑥ 日间功能障碍(如疲劳、情绪低落或易怒、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
注意!
失眠是一种主观体验,不能单纯依靠睡眠时间来判断,有些人虽然睡眠时间较短(如短睡眠者),但主观感觉睡眠质量并没有下降,也不存在日间功能障碍,这种情况是不认定为失眠的。
由于失眠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因此心理治疗也是一种对抗失眠的有效手段。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睡眠卫生教育、认知治疗、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和放松疗法。
1、认知治疗
是通过改变患者对失眠的认知偏差和对睡眠问题不理性的态度来治疗失眠,具体包括:
① 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失眠;
② 保持自然入睡,避免强行要求自己入睡;
③ 培养对失眠影响的耐受性,不因为一晚没睡好就产生挫败感。
2、刺激控制疗法
通过干预睡眠行为,可建立起卧床和睡眠之间的联系,具体包括:
① 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
② 如果卧床20 min不能入睡,应起床离开卧室,可从事一些简单活动,等有睡意时再返回卧室睡觉;
③ 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进食、看电视、听收音机及思考复杂问题等;
④ 不管何时入睡,都保持规律的起床时间;
⑤ 避免日间小睡。
3、睡眠限制疗法
是通过缩短卧床清醒的时间、增加入睡驱动能力以提高睡眠效率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
① 减少卧床时间以使其和实际睡眠时间相符,在睡眠效率维持85%以上至少1周的情况下,可增加15~20 min的卧床时间;
② 当睡眠效率低于80%时则减少15~20 min的卧床时间;
③ 当睡眠效率在80% -85%之间则保持卧床时间不变;
④ 可以有不超过半小时的规律午睡,避免日间小睡,并保持规律的起床时间。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失眠的药物包括:非苯二氮䓬类、苯二氮䓬类、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和具有催眠效应的抗抑郁药。
非苯二氮䓬类和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可采用间歇、按需给药的方法。间歇给药的频率为3~5天/周,至于哪天用药,参见“按需”的标准:
① 预感入睡困难时(比如当日的各种事件导致了情绪变化),于睡前5~10 mm服用;
② 上床后30 min仍不能入睡时,立即服用;
③ 夜间醒来无法再次入睡,且距预期起床时间>5h,可以服用(仅适合使用短半衰期药物,如:扎来普隆、唑吡坦等);
④ 根据次日白天活动的需求(比如有重要工作或事务),于睡前服用。
① 避免饮酒。
② 避免驾车、操纵机器和高空作业。
③ 注意防范跌倒(尤其是老年人),晨起时宜小心,起效快的药物尽量在床上服药。
④ 勿自行加量、减量和停药。
温馨提示:认知行为治疗、安眠药的购买和服用均需在医生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请勿自行决定。
审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刘丽亚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