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心理科普-运动如何让我们更幸福?

各位翠东的家长们,大家好!

非常感谢欧树源妈妈对我的欣赏,邀我来分享!

我是邓丹,学生家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心理科学传播讲师,个人愿景是播撒幸福科学的种子,呼吁更多人好好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

在接触心理学之前,我也曾是一名为生活劳碌奔波的宝妈,四年前,我每天往返家和公司,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工作、家务、孩子牵扯着我的精力,久而久之,压力、委屈、矛盾、抱怨等负能量压得我透不过气来。

终于有一天,我被压垮了,记得那一天,我在工作中突然头晕目旋,眼前一黑,进了医院。这段惨痛的经历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决心做出改变。痛定思痛,我开始接触并大量学习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幸福的科学,它主张幸福是可以学习和创造的,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我不仅积极、乐观、坚韧,而且勇于挑战,面对困难无所畏惧!

是什么让我产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呢?最关键一点就是坚持运动,近四年来,我工作日中午的时间,都是泡在健身房的,在健身房中,我尝试开展瑜伽、跑步、少量器械运动,还有刻意的万步行。周末不上课时,我会爬山,走绿道等。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运动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会改善我们的大脑机能,提升幸福感。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经历与科学研究,向大家介绍,运动是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的。

一、为什么积极心理学倡导运动?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当幸福遇上科学。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渴望,现代人想要金钱,追求名望,究其根本,还是在追求幸福本身。

其实,积极心理学不仅研究幸福,还关心所有让人类得以积极、充盈与幸福繁荣的所有要素。

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积极心理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刚成立时,当时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就提出了心理学的三个最基本的目标:

第一,帮助人类解决痛苦。

第二,帮助人类追求幸福。

第三,发现和培养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天赋。

事实上,心理学对第一个目标已经完成得很好了,我们有了心理障碍的分类手册,对各种心理疾病,也有了对应的干预方式,相信大家一听到心理学,想到的大都也是心理疾病,譬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然而对心理疾病的干预并不是心理学的唯一目标,心理学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帮助人类追求幸福。

如何追求幸福呢?答案是运动。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是中国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提出幸福是可以创造的,幸福是有方法的,五大幸福的秘诀:言施、眼施、颜施、心施和身施,其中身施就包括了运动。

同时,运动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合理膳食心理平衡和充足的睡眠。

这次分享我们先讲运动,以后再安排讲另三个。

二、运动对神经系统,情绪和人际有哪些好处?

柏拉图说:为了让人类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两种管道—教育与运动。

在世界各地,经常运动的人会感到更加幸福,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满意。他们具有更强的目标感,并体验到更多的感激、爱和希望。他们与社区的联结也更加紧密,很少感到孤独或者沮丧。

这些好处可以贯穿人的一生,包括那些在身心健康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的人。无论他们是通过登山、散步、跑步、游泳、跳舞、骑自行车、举重,还是练习瑜伽,都是如此。

为什么运动能带来这么多心理方面的益处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对我们的大脑有着深远而强有力的影响。以下是六种运动给大脑带来益处的神奇方式:

(1)运动中的“high(愉悦)”时刻,可以大大增强你与他人的联结。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运动促进大脑分泌 “内啡肽”,这是一种镇静、止痛的氨基酸,它能调节体温、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内啡肽”也常常被称作“feel-good”,是一种促进“幸福感”的氨基酸。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推测内啡肽是这种情绪高涨背后的原因,但是研究表明,这种高涨与另一类大脑化学物质——内源性大麻素(与大麻有相同的化学物质)有关,神经科学家称之为“别担心,要快乐”的化学物质。

调节压力反应的大脑区域,包括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富含内源性大麻素受体。当内源性大麻素分子锁定在这些受体中时,它们会减少焦虑并产生满足状态。内源性大麻素还可以增加大脑奖赏系统中的多巴胺,从而进一步增强乐观情绪。

运动带来的情绪高涨使我们更愿意与他人保持联系——通过增加与他人交往带来的乐趣,来增强人际关系。许多人将运动作为与朋友或亲人加强联结的机会。在已婚夫妇中,当配偶一起相约运动时,彼此间的亲密程度更高了,包括感到被爱和被支持的感觉。

(2)运动可以改善你的神经系统,让你工作更加专注,提升记忆力。

运动能够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释放。费尔南多(Fernando Gomez-Pinilla)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理学教授,他表示,“运动对大脑和身体的所有功能几乎都有好处”。每次锻炼的时候,你的肌肉、脂肪细胞和肝脏,都会释放一些生物分子到血液里。一些生物分子经过体内循环后,到达头部,再进入大脑,然后引起一系列有益的生理变化,让你感觉更敏锐、更快乐。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变化,就是运动会促进BDNF的释放。费尔南多介绍,BDNF是运动改善大脑功能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物分子之一,大脑里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所有基本过程,它都非常重要。

BDNF可以促进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或突触,这个过程被认为是人类学习的基础,细胞通过建立连接在大脑内部进行信息交流。一个具体的例子是,BDNF能够促进海马体中神经元与前额叶皮层的细胞形成新的突触。前额叶皮层负责大脑很多高级认知功能的运转,比如决策能力和注意力,这些功能也会随着运动而改善。

运动还可以改变大脑的血管网络。当人处在运动状态的时候,身体里的血流量会增多,大脑的血流量也会随之加大,这就会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增高。这个过程可以促进海马体内新血管的生成,而新血管的生成与神经再生有关。

(3)运动可以使大脑对愉悦更加敏感

当你运动时,大脑的奖赏中心会收到少部分的刺激,使大脑系统预感到愉悦、让人充满动力和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定期运动会重塑你的大脑奖赏系统,带来更高的多巴胺循环水平,以及更多可用的多巴胺受体。通过这种方式,运动既可以缓解抑郁,又可以提升你的愉悦能力。

迅速启动大脑的奖赏系统,不仅会使那些遭受抑郁或者成瘾困扰的人们受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的大脑逐渐变化,成年人大脑奖赏系统中的多巴胺受体每十年会丧失多达13%。这导致人们更难享受到日常生活中的愉悦,但是体育锻炼却可以阻止这种下降。与不运动的同龄人相比,爱运动的老年人的大脑奖赏系统,与比自己年轻几十岁的年轻人更为相似。

(4)锻炼使你勇敢

勇气是体育锻炼给大脑带来的另一项好处。新的锻炼习惯能增强大脑的奖赏系统,同时也能增加大脑不同区域间的神经联结,从而降低焦虑。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也可以改变神经系统的默认状态,使其变得更加平衡,人们因此更不易战斗、逃跑或者受惊吓。

有时候,运动本身会使我们认为自己是勇敢的,因为我们用来描述勇气的语言就依赖于身体的隐喻。我们战胜困难,突破障碍,穿越火线。我们背负重担,伸出援助之手,互相帮助。我们人类就是这样谈论勇敢和韧性的。

当我们面对逆境或者怀疑自己的力量时,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感知身体中的这些活动。大脑能够本能地对身体活动赋予意义。有时候我们需要爬上一座真正的高山,才能振作起来,或者共同承担起沉重的负担,才能知道这些特质其实本来就是我们的一部分。

(5)与他人一起运动可以建立信任和归属感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集体欢腾的关键是同步,即与其他人一起,以相同的方式、同时进行运动,因为这触发了内啡肽的释放。这就是为什么同步移动的舞者和划船者能表现出更高的疼痛耐受性。

然而,内啡肽不仅使我们感觉良好,也能帮助我们建立联结。通过集体活动,人们共同体验了内啡肽的增加后,互相之间会感到更加的喜欢、信任以及亲近。即使与我们不认识的人,这也是建立友谊的强大神经生物学机制。

团体运动已经成功利用了同步运动的社会效益。例如,你的心律提高的越多,你会感觉与你同步运动的人越亲近,再添加点音乐,效果会更好。一致的呼吸也能放大集体愉悦的感觉,就像在瑜伽课中可能发生的那样。

(6)尝试一项新运动可以改变你的自我形象

每次你移动身体时,肌肉、肌腱、关节中的感觉受体都会向大脑发送信息,告诉大脑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当你闭上眼睛的同时举起一只手臂时,你仍然可以感觉到这种位置的改变,并且知道你的手臂所在之处。你不必用眼睛去看发生了什么,你可以感知自己。

感知身体运动的能力被称为本体感受,有时也被称作“第六感”。它可以帮助我们轻松熟练地在空间中穿行,并在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发挥惊人的重要作用——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想象别人眼中的你。

当你参加体育活动时,运动的质量会塑造你的瞬时自我感觉。如果你的动作很优雅,你的大脑会感觉到四肢延展、脚步流畅,并意识到“我很优雅”。当你的运动很有力时,你的大脑会破译肌肉的爆发性收缩,感知到运动的速度,并意识到“我很强大”。如果你的头脑中有声音说,“你太老了、太笨拙、太大、太烂、太虚弱”,那么,运动的感觉则可以提供令人信服的反驳。身体上的成就能改变你对自己以及自己能力的看法,其效果不应当被低估。

显然,我们生来就是要运动的,运动对于我们心理的、社会的幸福感都有很多影响。

所以,赶紧动起来吧!您会因此而感觉更好、更加快乐,并拥有更为丰富的社会关系。

三、运动可辅助治疗心理疾病;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一种还处于实验阶段的抗肺结核药能带给人“不正常的快乐”。而后,更多提升心情的药物相继被发明。突然之间,人们认识到那些一直被认为是心理问题的疾病,或许有着生物学上的解释。

抑郁有着极为广泛的症状,包括悲伤时人人都可能出现的消极悲观、急躁易怒、无精打采、自我苛责。不过,抑郁和悲伤并不一样,悲伤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状态,抑郁却是一种连接的破坏。它不仅破坏生活,也阻断了脑细胞之间的联系。

运动则是抑郁症的克星,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名人的例子。我们知道,娱乐圈的人由于工作压力大,比普通人更容易得抑郁症,崔永元、张国荣、郑秀文、陈坤等都有过抑郁症的病史。著名歌手杨坤,凭借沙哑的歌喉在歌坛独树一帜,唱《无所谓》等歌曲走红,他大概从2005年开始,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受了整整6年的苦,最严重时几乎每天都要靠进口药物来维持。

整整两年时间,杨坤突然从公众面前消失,不能工作,不能唱歌,甚至不能出门面对别人。他说:抑郁症真的很可怕,总让人感觉胸闷、气短、紧张、思维混乱,经常走神、失眠。

杨坤采取了医生的建议,采用药物与心理联合治疗,更重要的是,他在康复过程中坚持运动,凭着自己的毅力,最终走了出来。2010年1月18日,杨坤在北京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抗抑郁”形象大使的称号。

畅销书《运动改造大脑》的作者用严谨的神经科学发现,某些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的确出现了问题,不但灰质发生了生理性的萎缩,高含量水平的压力激素、皮质醇还毁坏了海马体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突触基本停止生长,树突也大都枯萎,导致神经元的交流被阻断。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抑郁症患者为什么总是处于消极思维,也许是因为大脑无法扩展旁路来形成替代记忆。

运动刚好是这一新发现的解决对策,因为很早人们就发现运动催生的BDNF可以保护海马体等区域的神经元免受皮质醇的干扰,让神经元回复自然的放电状态。

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是失衡的大脑引发的。现有的大多数改善精神状态的药物,都是以调节这些神经递质为目标的。事实上,长跑1600米就能产生和服用药物一样的效果,因为运动提高了神经递质的水平。

四、运动提高学习成绩,鼓励青少年多运动

我们总会认为运动挤占了学习的时间,所以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孩子多坐在书桌前看书做题,其实,这样做反而适得其反,研究表明,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五个原因中就有“不运动”这一项:

拖延和懒惰

注意力差

缺乏目标感(三分钟热度)

不运动

不自律

运动非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还对成绩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既然运动可以带来如此之多的好处,那么运动是否可以促进学习呢?我们将通过3个实验来一窥运动与学习的关系。

实验1:芝加哥学校零时体育计划

学校将学生到校时间由原定的8点改为7点,再利用7点到8点之间的1小时时间安排学生做体育运动。计划实行之初,因为打破了惯常的作息时间,家长们怨声载道。1个月后,“零时体育计划”开始显现效果:上课打瞌睡的学生明显减少了、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发言更踊跃、寻衅打架减少、测验成绩普遍提高。

实验2:斯坦福成就测验

在斯坦福成就测验中,研究者也发现,那些体能好的学生数学成绩优胜的占67%,英文成绩优胜的占45%。

实验3:健康评估

2004年由小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等组合的团队对学生健康做了一个评估,发现一周只要运动3到5次,每次30~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注意力和教室行为的正向效果。

以上3个实验证明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同样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1、运动是如何促进学习的?

运动过程中大脑产生的化学物质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运动可以使人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肾上腺素,这3种化学物质所产生的效果正是学习所需要的。

多巴胺:产生幸福的感觉

血清素:使人情绪平稳

肾上腺素:使人保持专注

除此之外,体育活动,还能够有效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你看,聪明的婴幼儿,在玩搭积木,橡皮泥,或者儿童工具的时候,都会比同龄人要快,在运动中,也很少摔倒受伤,这是因为运动神经发达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都比较强。团队型体育项目,比如这个足球篮球之类的,还能提高儿童的计划执行和协调能力。美国学者做过一个实验,让几百个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在老师带领下额外多做20分钟的户外体育运动,结果在训练八周之后,孩子们听课时保持专注的时间平均增加了8%。

锻炼能够加强学习能力,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小白鼠试验,科学家发现,体育锻炼,能刺激大脑里一些蛋白质含量的增高,这些蛋白质对于大脑负责学习能力部分的生长,至关重要。还有,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大脑中一个特殊的部分,叫海马体,这个海马体,是我们大脑里掌管记忆的总机,如果运动达到一定强度,这个海马体就会和肌肉一样,受到刺激而开始生长。美国一些专家就发现,从大数据样本来看,儿童的数学,和阅读相关测试成绩,跟他们的有氧运动水平,是正相关的。

运动还可以帮助孩子宣泄对学习的不良情绪:攻击性、厌学、疲惫、没有动力

攻击性:有攻击性说明孩子精力旺盛,运动可以发泄躁动的情绪。

厌学:消极情绪会阻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运动可以促使人体分泌多巴胺,调整精神状态,积极面对学习。

疲惫:除了课上学习,孩子们在课后还要去各种补习班,因此产生的疲惫感也是一种负面情绪。运动可以缓解学业压力和疲惫。

没有动力:家境好的孩子缺乏学习动力,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运动,可以使孩子获得努力的动力。

2、如何让孩子爱上运动?

当孩子选择去做真正喜欢的运动时,根本不用考虑长期培养的事,通常是你挡都挡不住的。运动种类的选择上,家长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制定,应该多尊重孩子的意见。父母如果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别的孩子怎样就强迫自己的孩子学习某样体育,孩子学得可能很痛苦。如果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运动,他会特别享受。

一般到了小学高年级,可以确定哪项运动深度培养。

这个阶段,往往会对某项运动显现出更高的兴趣或者才能。建议家长们观察孩子的喜好和特长,然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决定,在哪一两样运动上进行深度培养。

说个我自己身上真实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家里的小朋友曾尝试过多种体育活动,他长得高,本来以为他可以打篮球或者排球,但是他都不擅长。最后,他还是找到了一个符合他性格的运动,就是游泳。这是个单人的、枯燥的运动,训练常常是两小时一直来回游,但这却是他最喜欢的。

他参加校队,每周都要训练。在高中最忙的一年里,他说游泳不仅帮助他提高竞争力,也是降低压力的最好方式。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 关键是要鼓励他们尝试,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培养基本的运动素质和身体技能。

3、推荐让孩子爱上运动的6个方法:

a、带孩子去大自然: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带孩子去公园或社区花园,让孩子远离钢筋水泥的建筑,远离手机电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b、游戏中运动: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室外游戏或者室内游戏都可以,在游戏中体会运动的快乐。

c、发现运动爱好并形成规律:如果发现孩子喜欢某一项运动,要给孩子创造条件,培养爱好,成为孩子终身受益的技能。

d、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运动是积极向上的,也要面对很多困难,孩子可以通过运动获得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成就感。

e、 鼓励坚持:运动有时也是疲累的,家长要鼓励孩子不要轻易放弃,培养孩子契而不舍的精神。

f、自身榜样:如果父母自身有喜爱的运动项目,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成为孩子运动中的榜样。并且,运动还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缓和亲子矛盾。

五、给大家的简易运动方案

1、科学运动有一座“金字塔”

运动好处众多,但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利健康。科学、安全、有效锻炼才是关键,建议遵循“科学健身金字塔”进行合理锻炼。

“科学健身金字塔”将运动行为按由多至少的频次分为五类。

第一类 基础体力活动

包括爬楼梯、做家务、购物、遛狗等。建议活动持续时间要在30分钟以上,每天都可进行。

第二类 伸展运动

包括柔软体操、拉伸动作等。建议每个动作持续30秒/次,6~10个动作为一组,每周可进行3~7天。

第三类 有氧+休闲运动

包括游泳、登山、台球、羽毛球、网球等。做这些活动每次要持续20分钟以上,每周进行3~5天。

第四类 力量锻炼

包括半蹲、深蹲、仰卧起坐、俯卧撑等。8~12次为一组,一次做1~3组,每周进行2~3天。

第五类 静态活动

包括坐在办公室、看电视、打游戏等,要尽量减少、缩短此类活动时间,最好不要持续进行60分钟或以上。

2、怎么选择运动项目?

运动对大脑有这么多好处,那哪些运动对大脑最好呢?

一个好消息是,几乎所有的运动都可以锻炼大脑,只要你动起来,就比不动好。但如果你想达到更好的效果,也需要有策略地选择一些运动项目。

运动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叫做有氧运动,像游泳、跑步,它能够极大地提高你的心肺能力,提高大脑的血供和氧供。

第二类是像举重这样的阻力运动,能够增强肌肉力量。

有研究发现,阻力运动甚至能改变大脑对困难的看法。比如,你现在遇见一件很难的任务,你觉得它的难度是90分。但如果你去举重,进行了力量训练之后,你可能就会觉得这个任务的难度下降了,因为力量训练会刺激生长激素和雄性激素的分泌。而这两个激素的分泌会让人自信心和动力增强。

第三类是柔韧性运动,包括像瑜伽、太极,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

但如果是要让大脑更强大,最好的运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能够充分整合上述三种运动类型,最好既能做到锻炼心肺,又能增强力量,还能有一定的平衡性、柔韧性和精确性的要求。

第二,运动有一定的竞争性,能刺激大脑思考策略,通过合作赢得比赛。

第三,入门容易精通难,有一定的坡度,能够持续提升。最好 ,比较容易开展,学会了以后无论到哪里都能坚持。

什么样的运动可以满足这三点要求呢?我们常见的球类运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都可以。在年轻的时候,能够精通一两个这样的运动,对于大脑的发育是非常有帮助的。

3、循序渐进的运动配方

如果你从未运动过,那最好从行走开始。每天以最大心率55%~65%的强度步行1小时,如果还有力气聊天,就可以提升到中等强度的运动。

在中等强度的慢跑中,人们拆除身体中的某些东西,然后又重新组装,使它们更加牢固强壮。而在高强度运动中,身体进入全面的应激状态,此时代谢从有氧变成无氧,肌肉直接利用储存于肌肉的肌酸和葡萄糖,所以人会感觉到刺痛。但此时,脑垂体会分泌被称为“青春之泉”的人体生长素。它不仅能平衡大脑内的神经递质,还促进生长因子的成长,让活动、能量和学习协调一致。不过,这一切都要求你必须有牢固的有氧运动基础。

最佳的运动计划是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结合,它们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相互之间是互补的。瑜伽、舞蹈、太极拳、网球,这些活动的训练能让大脑的全部神经细胞参与其中。最初,你会有点尴尬和手足无措,但当连接小脑、基底核和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回路活跃起来后,你的动作会越来越精准。随着不断地重复与练习,神经回路的效率不断提升,反过来促进动作的创造性。

4、如何养成运动习惯

运动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统计资料显示,有大约二分之一的人开始一个新锻炼计划后,会在6个月到1年之内放弃。想要培养运动习惯,我们得找到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没有最好的运动,“自己喜欢”就是标准。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那么怎么才成养成习惯呢?一开始的坚持尤为重要。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大学生培养一个新习惯,结果发现,在一开始的几天,大学生们付出的努力是很高的,随着时间延续,所需要的努力逐渐降低,在第28天的时侯,需要付出的努力降到了最低。也就是说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努力,习惯已经基本形成!由此可见,坚持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养成了运动习惯意味着运动成了自动化反应,这时,当我们再感受到心理有压力时,就会不假思索地用运动去自我调节,运动就真证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需要指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种运动,这项运动的强度与难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动起来,就能够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即使是15分钟的散步也可以让人有效地恢复状态。

难以形成习惯的常见原因是人们常常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运动,结果生理和心理上都很难受,所以放弃。养成运动习惯的最好方法是:循序渐进,养成微习惯。

什么是微习惯?简单来说,微习惯就是设定一个轻而易举能完成的“小目标”。斯蒂芬·盖斯说,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新习惯,微习惯基本上就是它大幅缩减的版本——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的目标缩减成每天1个,把“每天写3000字”的目标缩成每天写50字,这就是“微习惯”。

微习惯太小了,小到不可能失败,所以它不会给人造成任何负担。你让自己每天锻炼半小时,可能想想都觉得困难而不想动,而微习惯恰恰帮人扫除犹豫,马上可以开始行动。人们常常会以为,一项自我改变的行动,无法持续下去,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但其实有问题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采用的策略。

分享接近尾声了,在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运动有多少益处,无论科研多么有力地证明运动可以改造大脑,如果没有你的行动,一切都不过是闲谈几则。

当你尝试着先迈开一小步,然后一大步,逐渐积累,这些才能塑造你生活的骨血。不用探求哪种运动最好,能融入你生活的,被你坚持的,就是最好的。

行动最艰难,却也最有用。

管住嘴,迈开腿,咱们一起创造充盈而蓬勃的幸福的人生!

作者:邓丹

指导老师:唐义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