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冥想是不是浪费时间的问题,之前已经做了梳理。结果显而易见,冥想是一种以时间换取注意力的方式。按照“注意力>时间>金钱”的重要性排序(参考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一书),花时间冥想就是用时间换取注意力,这是一种超级划算的投资。用重要性低的资产换取重要性高的资产。所以,冥想并不存在浪费时间的问题。
不过这里的关键在于,上一次的梳理,在时间长度上,其实是建立在自己每日的30-60分钟的冥想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在一小时以内的冥想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点上,自己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但问题是,若是超过一小时呢?
又或是,像《欲望的博弈》中所说的,欲望的倒U型曲线是要持续2个小时的,想要戒掉上瘾,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正念的方式,在这两个小时内随着内心的欲望冲浪。以此来代替屈服于欲望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以两个小时的代价来代替上瘾行为。
又或是,像王阳明,以及寺庙中的和尚那样,以打坐一天的方式来进行修行。这种长时间(往往会超过一个小时)静坐的方式到底有没有用呢?
很显然,至少在之前的意识中,这种过长时间无所事事的行为,在我看来是没有意义的,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同样的,像发呆这样的行为也被自己认为是一种浪费。
不知从何时起,好像必须要把自己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必须得做点事情--不管是什么事情,才算是在充分利用时间,才算是有效率。但很显然,自己不可能,也做不到在一天24小时的每分每秒都处在高效率的学习状态。但停下来什么都不做又被默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所以为了逃避内心的自我指责,便努力地给自己找事做,哪怕是看剧,只要能把时间填满就行。
结果便是每天都很忙碌,把一天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空隙。好像只有一刻不停歇才算是用功。问题是,发呆,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的需要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很多时候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便通过对影视剧、短视频上瘾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很多时候,其实自己的大脑都是不转的,对于所看的内容也是视而不见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影视剧上,纯粹是为了把自己的感官占满,准确地说,是把自我指责的那部分给占满,不让其有机会来指责自己。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与其说是对超过一个小时静坐有没有用的纠结,不如说是对发呆、对做白日梦到底有没有用的纠结。因为自己内心的设定便是只有在把自己的时间塞得满满的情况下,才算是在用功,才算是在努力。
不得不说,这样的思维定式其实是起源于父亲的塑造。记得小时候只要被他看见什么都不做就会被挨批。玩耍、发呆都是不被允许的,只有学习或是做家务才不会被批评。而且还要快速地行动才行。哪怕是在做事,若是动作看起来不够快,不够利索依旧会挨骂。所以,慢慢地便学会了表演,学会了自己给自己找事做,把自己的时间塞满,让自己看起来很忙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开被批评被指责。
久而久之,把时间塞满便成为了习惯,内化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做不到的时候便会感到不安,甚至自己会批判自己,完全忘了把时间塞满其实只是一种策略,而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可能便是原生家庭会对每个人产生长远影响的根本原因。因为为了适应原生家庭所采取的行为,会慢慢地形成习惯,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成为自身行为默认的规则,而不会去想它是不是合理,完全忘记了如此行事的原因。
所以,自我反思,亦或是自我认知的提升,看见真实自己,突破自我定式思维的方式之一便是反思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用逆向的思维去追寻行为的初心,寻找最初的起源,而不是一味地跟随自己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