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觉察
回归本源
冥想适合不同年龄层的小朋友。
可以选择基础的,想象的,睡眠类的,孩子听得懂又适合的主题。
即使听不懂也没有关系,冥想音频,可以帮助大脑进入更深层的潜意识状态,可以调节大脑平衡。
不需要,冥想会引导你觉察自身的状态,你可以带着觉察去探索,允许自己开心,也允许自己不开心,接纳所有情绪。
对于工作忙碌压力大的人来说,冥想是一个特别适合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
冥想时仍然会想白天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觉察到走神,接受走神,然后继续把注意力拉回来就可以。
大脑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改变,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走神次数会变少。
冥想练习,需要以身体的感受和体验作为基础,感受身体可以提高自己的感受力。
冥想中,观察不到老师说的意向怎么办?
没有关系,这个前期是正常的,因为没有做过这样的练习,内在敏锐度不够高,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就会慢慢观想到。
因为你可能关注点在努力上,你再非常用力地做练习,身体紧张,头脑紧张,心没有了体验的空间,而冥想恰恰是需要放空一切去体验的,包括努力。
烦躁是情绪的一种正常反应,也是跟往期生活形成的意识模式有关,而冥想是帮助我们找到调节的空间,你可能依旧会烦躁,但在每一次陷入烦躁的时候都能找到出口。
当然可以。随着不断对内心的觉察,你会更多地探索到自己的局限,当你愿意面对时,就是转换的开始。
当然可以,冥想可以有效缓解学习压力以及考前紧张,你可以侧面让孩子听一些冥想音频,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强制孩子听,因为很多孩子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家长对孩子的掌控。
正常的,想冥想的时候就冥想,尊重自己的感受,但是要留意,是否是真正体验到了内在的放松,有的时候可能是换了一种方式做无意义的幻想,要留意区分。
坐在垫子上,脊柱的中正状态会因为骨盆,髋部等部位的打开度影响,没有那么中正。
就会出现打坐的呼吸没有坐在椅子上长,坐在椅子上又没有站着长。
调节方式是:在臀部后侧再放一个小抱枕,垫高。
建议完全平躺着,如果睡前通过冥想助眠,可以根据自己的睡眠习惯枕枕头。
眉心很紧,很可能是你一认真就会有的身体反应,练习冥想会让我们的感官更加敏锐,因此能察觉到一些平时不明显的身体感觉。
你可以先暂停一下,有意地放松一下,再继续练习。
在培养专注的练习中,尽量不要让自己完全靠在椅子上,可以轻靠着椅背。
开始前适当的放松双肩和颈部,有助于冥想的练习。
这个很正常,人处在杂乱的环境,很容易受到干扰。
当你想这样冥想的时候,可以先找一个关注点,比如:观呼吸,观脚步,观行人。
有的时候,我们无法进入状态,可能是没有找到一个入口,而呼吸就是这个入口。
可以先释放情绪。
当你在冥想中遇到强烈的情绪,可以和自己的情绪待一会,好好照料它,等到情绪缓解之后,再回到当下,继续练习。
当你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呼吸带给你的平静和喜悦,就已经学会冥想了。
你可以去观想,你遇到的人,都满脸笑容,他们是那样的和善,每个人微笑的回应你,同时你从心底也对他们微笑,并且深深地感激他们,心底那一丝温暖的时刻,就是你喜悦富足的时刻。
如果抛开身体层面的疲惫,在做完冥想后,有明显的沉重感,可以觉察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意识有没有跟着念头跑。
不管是哪种状态下出现的沉重感,都是身心在提醒自己,需要休息,需要多多关照自己了,那么此刻,允许,接受。
随着外在感官的关闭,内在视觉,听觉都会变得清晰,在这个过程中,留意一下自己的思绪是否会跟着一些声音游走,越是想抓住它们反而越乱,所以尝试:听到而不参与。
觉察身体,实际上是一种培养对身体觉知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对身体是知而不知的,觉察身体可以感受到平时忽略的地方,也可以借由身体提升敏锐度和觉知度。
大部分人在进行短暂练习的时候都会体验到这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往往我们闭上眼睛,内在感官会更加敏锐,当我们再次睁开眼睛的时,会觉得世界都亮了,是因为内在敏锐的觉知还在。
一直打哈欠或者打嗝,这些都是冥想时的一种正常反应。
也可能是身体比较疲惫,当有意识的感受气息净化的时候,身体自身在调节中,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身体比较敏锐。
如果明星中觉察到头部紧张,很能眉头紧缩是生活中的常态,觉察到很好。
放松方法,除了呼气释放,还可以晃晃头部,从心里微笑,给自己说,这是一个有趣的练习,我要享受它了,紧张感会瞬间释放。
发现脑子太活跃,出现很多画面,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每个人前期冥想都会有的状态,随顺这种感觉。调节方式:可以吸气时默念“平静”,呼气时默念“安定”,也可以吸气时默念“吸气”,呼气时默念“呼气”。
1.呼气不够深长,也就是说,可能你想5秒呼完全,但是2秒的时候可能已经吐尽了,但意识还停留在未呼完全的状态。
2.练习呼吸法的时候,下意识收紧身体,因为从小的教育习惯,我们做事情的态度是努力认真,一认真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收紧身体,这样练习呼吸法就会觉得不够顺畅,可以开始练习前活动活动,然后给内心一个信号,我要享受放松的练习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不用纠结自己呼吸的对错、因为呼吸频率太快而刻意调慢。因为冥想练习时,对呼吸没有固定的标准,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来呼吸即可。
如果冥想中,发现自己呼吸不顺畅,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好事,因为能够透过呼吸了解自己和身心,只要我们尝试去让自己去享受呼吸的感觉,即使它会带给你一些恐惧,我们都把它当作一个小孩子去和他玩耍,也许我们会担心它会伸出手抓你一下,但是你发现,你依然能够拥抱它,因为你知道,随着与链接的次数多了,就会更加顺畅了。
坐姿练习相比躺着练习,能帮助练习者更好地保持清醒,避免打瞌睡或者睡着,而且,坐着练习会对骨盆的稳定更容易觉察,如果是躺着练习,就无法体会这些感受。但最终使用哪种练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我们对于呼吸其是有很多的压抑的,可以深入探索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声音,是平时不允许自己叹气吗?
再去探索一下,讨厌叹气声的源头,是成长过程中经常不被允许吗?还是觉得这是负能量的象征?
不管是什么,这意味着,你需要更多的“允许”,尤其是自己对自己的允许。
这种情况在前期是非常正常的,有的是心理因素,有的是一认真就习惯性紧张,冥想中的感受,没有对错。
我们要做的是能够放松它,当你的意识到那里之后,尽可能的和这个部位去交流,比如:“我已经好久没有关注到你啦,你现在放松一下。”
如果感受不到放松,你可以对它微笑,用你的内在视野对它微笑,你会发现你的这个部位也变得非常可爱,那么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自己的身体非常的欣赏,非常喜欢,甚至觉得它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可爱的时候,自然就放松了。
通过观呼吸,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像呼吸一样,有起有落,不管这个过程升起什么,早晚都要落下,就像叶子,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生命的规律.
我们知道了这个真相,就能够更好的在当下,不会在休闲的时候,惦记工作,不会在睡前担忧明天起床。
拖延症,其实是我们有某种情绪模式在形成循环,这个模式让这个情绪是让我们宁可去推开他也不愿意去面对的。
所以我们有可能会用两种方式去处理,一种是压抑它,就好像它不存在,再有一种就是分散注意力,不去关注它。其实你可能只是你没有办法去处理这些情绪,所以你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分散注意力,但是我告诉你,它们不仅仅是一些坏情绪,还会让你对自己产生评判,让你对自己的价值感越来越低。
通过冥想,你可以看到自己到底在逃避什么?
冥想并不是说一定要固定下来静坐,真正的冥想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状态。
如果说跑步可以静心,是没有问题的,打扫卫生,做饭,任何在生活中的事情其实都可以随时进行。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深入觉察情绪,但冥想不是压抑、抵抗、逃避情绪,而是接纳情绪。
如果你真的很想改变这些情绪,只有在真正接纳之后,改变才会发生,那种感觉就像旁观者,观看它的来去。
每个人都适合冥想,你不需要静下心来才去练习,即使很烦躁也可以去练习,允许这种“静不下心”的状态的出现,就是冥想的一部分。
如果能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当然会比较好,但如果很难找到固定的时间,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练习,在走路、洗澡、上班间隙,都可以有意识地觉察当下正在做的事情。
那就先不要强迫自己去做,找到是什么造成了你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可能源自于你成长中某些情绪的长期积压,到这个点,爆发出来了。
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不重要,这段时间,你可以让自己放松休息,多去和自己对话,感受自己的心。
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人员进行咨询。
没有什么想法产生也是一种正常的状态,让想法顺其自然地产生就可以了,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应该想什么,任何想法出现与离开都接纳。
随着练习的深入,内在的觉察度也会越来越高。
孕后期可以躺下来进行的练习,最好选择侧躺,会更舒服。
按自己节奏和能力进行呼吸,不用刻意追求长度,因为孕后期呼吸深长是不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感到任何不适,可以马上停止练习。
当“不耐烦”出现的时候,实际上是你觉察到了它,不需要陷在“不耐烦”的感觉中,而是清晰地旁观它。
如果已经陷入其中,想要停止,尝试稍稍停一下,觉察一下此刻的感觉,然后,轻轻地放下这个感觉,再继续练习。
就像很多人明知道熬夜不好,却深夜刷手机不停。
这个其实和我们习惯性无力有关系。
因为放纵不用不费力,顺其爆发就好,而之后对自己的影响,自己最清楚。
所以,唤醒内在力量非常重要,那个时刻需要觉察。
觉察到自己想要顺着那股力量随波而下。
首先,恭喜你能够细致的觉察,但是要留意一下这个过程,意识有没有跟着鸟鸣声走,是否对听鸟鸣这个过程保持觉知。
如果跟着鸟鸣声陷入到一些想象之中,比如过去的体验、曾经在某地的感觉,其实已经跟着念头游走了。
这个过程要保持,对听到的声音全然地觉知。
气息练习中,会有不同的感觉出现,练习冥想时产生的身体感觉,都接受它,只要这种感觉没有不适,没有影响练习,都是正常的现象。
很多时候我们在练习觉察念头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就真的去刻意的去找一些念头,在觉察的过程中,实际就像观看电影一样,有什么画面出现就只是看见,如果没有念头,就静静观呼吸就可以了。
这种状态正常,接纳真实的感觉。
觉察身体,实际上是一种培养对身体觉知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对身体是知而不知的,觉察身体可以感受到平时忽略的地方,也可以借由身体提升敏锐度和觉知度。
首先我们的身体,如果通过微笑,90%以上的压力都会释放掉,当你在整个过程中,觉察到身体紧张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会心的微笑,首先你要给到自己一个放松的信号。
当你的心感受到你这种笑的柔软的力量的时候,你整个面部会首先放松掉,你可以把这种温暖的,柔软的感觉带到你身体的部位上,然后依次用这种柔软的感觉去放松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可以的,前期冥想的时候,是非常容易受到干扰的,当我们习惯了一种呼吸方式之后,就会发现后面的冥想会越来越深入并且轻松。
如果想让效果更好的话,初期可以尝试在早上,因为在晚上去练习,我们一天工作下来身体会比较疲惫,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容易出现杂念等等。
冥想时,自己感觉总期待什么,反而没有觉察到什么?
通常来讲,加入一些轻音乐会让人感觉舒服、放松,甚至沉浸在某种情绪或感受里面,音乐容易把人引导到一种舒服的感觉里而变得不自知,没有觉察,正念的练习是培育一种清明的觉察,而不是沉迷某种感觉或情绪中。
然而,音乐或声音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或反应,正好是正念觉察的对象,我们可以借此更多地了解自己。
如果你感到内心很苦闷,很紧张,你可以通过一些舒缓的音乐让自己内心放松,柔软下来,所以具体要依据身心情况进行选择。
可以的,如果觉得冥想的状态非常舒适,可以继续延长练习。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进行呼吸觉察或者数息的的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观察呼吸的流动。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觉察,不管是在冥想中还是在生活中,它都是一种冥想状态,练习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每天固定的练习,也可以在生活中练习,带着觉察的心态去工作、走路、吃饭都属于冥想。
对于情绪,很多人体验到的是“痛苦”,尝试着接纳它,允许它的存在,但接纳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喜欢这种情绪。
如果觉察到不舒服的感觉,就将这种感觉消融在呼吸之中,并尽量将这种感觉拓展到你的生活中,试试是否有一些变化。
如果你觉得冥想能带给你安定稳定的感觉,那就是属于“你”的冥想的意义。
冥想的意义在于改善我们的身心状态,比如缓解压力、提高专注力等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你从这里能更加深入地感觉到其中的意义。
首先,除去我一定要睡着,怎么也睡不着这样的念头。
听音频的时候,把身心完全交给这个声音,只是专注于当下。
如果仍然睡不着的话,可以在白天坚持练习正念,暗示自己即使容易紧张,也不会影响睡眠。
冥想,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觉得恐惧。
如果产生恐惧,可能是跟往昔的某些经历有关,是什么让你想起了一些感觉,觉察一下恐惧的来源。
也可以仔细体会,身体上恐惧时反应最明显的部位,将手放在那个部位,并将呼吸带到那个部位,慢慢地让自己放松下来。
冥想练习中,建议大家使用鼻子呼吸。
这个过程中,“下意识张开嘴巴大吐一口气”,需要留意一下,观呼吸的过程中,你是否过度关注呼吸,以至于出现了轻微憋气的状态。
如果没有的话,“鼻子吸气,嘴巴呼气”也是可以的,这样也能深层的释放压力。
越是抗拒就越容易持续,抵抗的感觉就会更强烈。
不用刻意去消除这种“抵抗意识”,顺其自然,接受这种抵抗的存在,告诉自己“没有关系”。
这种抵抗可以去探索一下深层,是否在生活中,有太多的压制在你的某种关系中,试着找到这个根源。
如果借助“脑子里的文字”,能够帮助你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是可以的。
但随着练习的时常的增加,尽可能全然地感受吸气呼气
这种感觉实际上在练习冥想时的一种感受,让我们去体会平时没有发现的身体感受,思维与情绪,“带着好奇、开放的心态”,是建议练习者用探索、开放、接纳的心态去看待出现的一切。
这是非常正常的,你可以尝试自己练习的时候,默念“吸气 ,“呼气”。
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观察自然地呼吸节奏,会对自我练习有帮助。
可能是因为你练习的时候身体比较疲劳,也跟平时过度使用身体有关。
你可以练习时有意识地挺直腰背,让自己处在一个比较清醒的状态。
练习冥想,不要强迫自己“进入状态”,假如你在冥想时总是心情很烦,仔细地去体会自己这种“烦”的感觉,觉察是什么让你产生了如此的感觉。
觉知,指的是不带评价,不加批判,全然地观察,感受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的感受。
不需要刻意找寻什么,只是全然地感受当下。
当然可以,只要你感觉舒适就可以的。
但需要留意双手是否会压迫腹部,或者干扰呼吸的节奏,如果不影响的话,可以放在腹部。
如果之前常失眠,现在做了冥想就可以入睡,这是一件好的事情。
如果之前没有,这也不是坏事,坚持冥想,除了把关注点放在睡眠上,还可以留意一下,冥想对你其他地方有没有改变。
比如:是不是越来越了解自己了,是不是更专注了。
有的时候,过度关注睡眠,也会出现入睡困难的习惯,重要的是放松。
憋气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你在练习中不自觉地控制了自己呼吸的节奏。
你可以在下次练习关注呼吸时,尝试着用一种观察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的呼吸,不去控制自己呼吸的节奏,而是允许呼吸自然地发生。
不需要达到一种专注或者特别的状态,以一种自然、不刻意的态度就可以的。
留意一下,自己是不是容易过于紧张,可以适当让身心放松一点。
你可以把念头想象成电影里的画面,也可以把念头想象成天空中的云朵,你只是看,不评判,不参与。
你可以尝试靠近这个感觉,体会一下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感觉上一段时间后,看一看这个感觉是否有减轻。
如果这种感觉没有让你过于的不舒服,可以尝试带着这种感觉继续练习;如果这个感觉过于强烈,你也可以暂停或者停止练习。
在练习时,试着放下你的思绪,在这段时间里,全身心地陪伴自己,去体验和感受就好。
如果冥想音频可以让你睡得更好,晚上可以把它当成放松音频来听。
冥想练习,需要你在清醒时去听,并且不只是听,并且跟着相相应的引导去做,你会体验到听音频与做冥想的不同。
你由心而选择的事,只要做了都会有意义。
你可以为了某些目的来练习冥想,比如说:缓解焦虑、改善睡眠…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专注于每一次练习本身,放下这样那样的期待,因此才能在冥想中感受冥想带给你身心的全然感受。
选择了就相信,和每一个练习的当下在一起,不问结果。
当然可以,其实你的急躁,一部分都来自于你对待事物认知和态度长期重复的一种惯性。
长期的冥想是不断自我觉察的过程,这个过程你会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当你更具有觉察力和对外界及自己更多地接纳与关怀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改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不可能每时每刻状态都好,有的时候做几分钟就不想做了,那就停下来关怀一下自己,这个时刻也许你的身心正疲惫。
当你放下强迫自己做什么的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反而有趣了,相信自己是有耐心的,你只需要找到那个放松又舒适的点,那是你真正探索的开始。
首先,放下要坚持的心,仔细感觉一下,当你说起“坚持”,是否就有压力?
其次,你可以从观呼吸开始,把观呼吸带到生活中,你只需要每天固定做几组呼吸觉察就可以了。
最后,当你觉察呼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就可以固定每天什么时间做冥想了,先从短时间的练习开始,之后再慢慢加长。
如果有哪一天没有练习,允许和接纳自己,不要责怪自己,过度地自责会形成破窗效应。
这是非常正常的过程,因为你的觉察力更高了,所以能更敏锐地捕捉到情绪。
同时,你要开始步入下一个阶段了,也就是深度接纳的阶段了,所以,不要为当下的敏感而自责,它是来帮助你做接纳练习的。
这可能意味着你平时缺少睡眠或者睡眠质量比较差,如果容易睡着,可以选择相对清醒的时候坐着练习,如果只在冥想的时候容易睡着,留意观察,这个时刻内心的感受有何不同。
其实冥想的方式有很多,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快速从杂乱的思绪中回到当下的,那么数息其实是一种快速帮助你安静下来的方法,你在心意散乱的时候使用它,如果你能感受自己的呼吸,全然觉察呼吸,当然是不需要数呼吸的。
如果不是专门的呼吸练习课程,冥想时,你可以采用任意呼吸方式,前提是,要做放松稳定的呼吸。
如果你走神了,陷入到某种事情中,一直没有回来,那么必然是影响的。
如果你觉察到自己走神了,并且放下哪些杂乱的思绪,继续回来观呼吸,恭喜你,拿回了原本就属于你的“回到当下觉察”力量。
一般冥想时,我们都会要求大家坐立、脊柱延长,便于清醒的感受身体及心灵的感觉,躺姿往往会在放松练习中使用,如果是自我练习,建议有条件还是坐姿,盘坐。可采用简易盘坐,散盘,单盘等。
首先沉浸于音乐中,也是好事,因为音乐的能量是高维的,可以链接你的高维能量。
其次,你要区分清楚两件事:你是忘乎所以的听音乐,还是你知道你此刻在忘乎所以的听音乐?
前者实际不是冥想状态,是一种高度链接的心流状态,而后者是冥想状态,是在“觉”之中。
当然有效,你体会到的接纳感,其实就是你做冥想时带给你的身心体验。
你没有在那件事情纠结太久,虽然没有继续拉回来做冥想,但起身也是一种终止念头的方式,体会到接纳,实际上你结束冥想之后,也依然在感受身心的状态。
不一定的。
具体需要看你做的是什么冥想练习,静观类的练习,需要调整好姿势之后尽量保持身体姿势不变,但是如果是动态的,比如行走、活动等冥想练习就需要跟着指引做一些活动。
你可以先在心里默念一次“吸气、呼气”你会发现自己的呼吸会刻意追随这个声音。
而自然的呼吸,就是你静静地感受到了吸气和呼气,这个节奏不是通过外在来控制的,而是自然发生的。
进入不了状态,也是一种状态,你可以先对这种状态接纳,允许自己心意这么杂乱,不必纠结我为什么进入不了,只要你带着耐心和友善的态度,接纳并关注呼吸,你会发现你已经进入了你想要的状态。
需要留意一下,在冥想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度认真的状态,很多时候我们一认真反而精神是紧绷的,区分此时是在感受还是在认真做冥想,这两者只有区分的。
如果你想起来很多事情未做,那可能你真的有很多事情还未做,你可以试着在每一次冥想时,缩短时间,先从观呼吸开始,慢慢累加。
在每天冥想之后,梳理一下今天要做的事情或者梳理一下当天为什么很多事情还未做,会发现很多事情的累加可能都源于内心的散乱,而冥想可以帮助你找到内心的秩序。
其实没有固定的时间,每次练习可长可短,走神是正常的,觉察到走神再拉回来就可以了。
如果时间越长越容易走神,可以一天多次短时练习,效果也会很好的。
你可以尝试调整坐姿,良好的坐姿也可以帮你保持清醒,其次可以把灯打开,可以缓解困的状态。
如果还是困,可以关掉音频做观呼吸练习,白天或清晨再听引导练习。
经常觉察到自己的紧张,这是好事,可以通过练习扫描全身进行放松,也可以通过呼吸法释放,比如:吸气,呼气默念“放松”,相信可以帮助你缓解身体的紧张。
身体的不舒适感可能一直存在,只是冥想让你更清晰地觉察到了,你可以在生活中多去观照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也许你就能找到答案。
其实冥想没有所谓的,好的状态,不好的状态,不管你当下如何,你需要做的是觉察这个状态,只要觉察你就在状态。
之所以你有进入不了状态的感觉,是因为你在开始冥想时就在内心设定了一个标准,所以会觉得怎么也达不到,实际上,你需要觉察此时此刻,和此时此刻的感觉在一起。
冥想中,你需要留意这个画面是你幻象出来的画面还是自然而然呈现的超现实的画面,如果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非常美妙的,此时此刻,接纳这个画面而不执着这个画面,也就是不用追问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是接纳。
冥想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觉得恐惧,如果你觉得恐惧,可能是冥想的过程中让你体验到了害怕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源自于过去,深层掩埋在内心的情绪,你可以探寻自己到底想起了什么呢,觉察一下害怕的来源,并将呼吸带到那里。
当然可以,你坐在椅子上和站立练习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练习本身。
坐在椅子上时,保持脊柱中立就可以的。
可能你已经走神了,你知道你在听音乐做冥想和觉察不到你在听着音乐做冥想,你可以细细体味其中的不同。
你要留意的是,那个状态中,你是否对“你”正在做得事情保持觉察,如果已经失去了这个“觉”,你可能不在此时此刻。
如果冥想觉得紧张,那平时紧张应该就是你的常态,你可以开始练习前先活动活动肩膀,手臂,从心底告诉自己,我要放松了。
也可以从心底给自己一个微笑,有的时候,微笑可以缓解深层次的紧张。
你要留意的是,那个状态中,你是否对“你”正在做得事情保持觉察,如果已经失去了这个“觉”,你可能不在此时此刻。
首先要接纳自己思虑多、分心、无法专注的问题,其实这也不是问题,是正常人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状态,练习中,每当发现自己走神,再重新回到练习上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走神。
没有特定的顺序,按照你的个人的习惯。
其实运动中,专注于身体部位,专注于呼吸,也属于流动性的冥想。
所以运动前后没有特别的要求,如果剧烈运动后,可以先缓和一下呼吸,再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