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7招进入轻冥想:每天只要15分钟


7招进入轻冥想:每天只要15分钟


1.“什么也不想”为最重要关键

2.冥想时唱诵曼陀罗,即可深入思考中枢的中心

3.缓缓吸气、缓缓吐气,熟习“腹式呼吸”

4.接着挑战“丹田呼吸”

5.结“印”驱除困意

6.整理杂念是进入下个阶段的第一步

7.适合冥想的姿势


1.“什么也不想”为最重要关键

让大脑变为“无”与“空”,可说是冥想的重要关键,具体而言,是指不作任何思考的状态。为此就必须找出恣意游走于脑中的“想法”,并加以捕捉、使其停止。


清醒时,若“大脑”停止思考,身心因此得到终极休息、进入放松状态,那时是“我的意识”消失之状态。换言之,可说是“无我”、“放空”、“无心”等,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实际上就是拥有自我意识的“大脑”中,“关于自我的思考”能“暂时完全停止”,换句话说,也就是“暂时休息”。“冥想”即是达成此目的之手段。


2.冥想时唱诵曼陀罗,即可深入思考中枢的中心

曼陀罗的读音等同于自己婴儿时期的哭泣声


虽然有各种曼陀罗,但多半与特定宗教有所关联。冥想为科学活动,因此,在此使用无关乎任何宗教的“M曼陀罗”一词。


“M曼陀罗”是我由全世界一百种以上的曼陀罗中,以电脑制作而成的中立曼陀罗,可说是“中心曼陀罗”。M曼陀罗即为“唵.南无.裟婆诃”。我想各位读者也有察觉,“唵”、“阿们”、“南无”等,都包含相同的发音在内。写成发音记号即为“AUM”。


当进入深层冥想,意识到脑中除了曼陀罗外,仅存一片寂静的深奥空间时,自然就可体会曼陀罗与自己婴儿时期“哇──哇──”哭声的深层声音相同。正是如此,虽然隐身于其中,但只要稍微细细聆听即可发现,与自己的哭声是同样发音。


婴儿不分人种,据说哭泣时的音阶一律都是“La”(八百八十赫兹)。任何人初来到世上时,都是先认识这个“音”,即是“AUM”。


大脑中会迅速订定出对该声音产生反应的脑细胞位置,并以此作为基准点。当听见其他声音时,即以“不同声音”进行认识,进而逐渐得以识别、理解各式各样的声音。语言始于声音的连结,思考则来自语言的连结。


脑中的思考中枢因此日益扩充、扩大。由此可知,思考中枢的中心,自然就是对“AUM”产生反应的脑细胞位置。


冥想时唱诵曼陀罗,即可深入思考中枢的中心。我时常将此称之为“向思考中枢的中心敲门”。


冥想时使用哪种曼陀罗都无妨,若是不晓得该如何抉择,就请使用“唵.南无.裟婆诃”的“M曼陀罗”吧!


3.缓缓吸气、缓缓吐气,熟习“腹式呼吸”

想要进入深层冥想时,在寂静空间中静坐十五分钟为必要关键。


为此就必须使用“腹式呼吸”,以下就来说明详细理由。


想让大脑静下来,就要停止带给大脑声音、光线等五感的外在刺激。


此外,大脑内部也应尽量停止思考工作。


为了操控手脚等肌肉(随意肌)的活动,大脑亦会进行“思考(随意肌运作思考)”。


当随意肌持续活动时,随意肌运作思考也不会停歇,大脑自然静不下来。当这项“思考”停止时,所有随意肌的活动也随之暂停。因此,冥想时一动也不动地静坐,实为重要关键,等同有助于冥想。极端点来说,若能停止呼吸亦有益于冥想,但这并不可能。那么该如何是好呢?


平日我们利用随意肌而呼吸(=胸式呼吸),但在冥想时应切换为随意肌使用程度最低的呼吸方式(=腹式呼吸)。


胃肠等意识无法操控的肌肉称为“不随意肌”,腹式呼吸即是使用同为不随意肌之横膈膜的呼吸法。改采腹式呼吸时,可大幅减轻大脑的随意肌运作思考,自然有益于冥想。


当习惯腹式呼吸后,就请长吸一口气、长吐一口气。吸气、吐气时间会随着冥想技巧的熟练而自然增长,但起初请有“意识性”地进行,练习更安静的腹式呼吸。

深呼吸固然好,但初学者的腹部无法如想像中隆起,反而造成呼吸痛苦。尚未习惯前,还请不要勉强自己。


起初由于腹部肌肉偏硬而无法隆起,为了使自己习惯,应采取以下作法:


深深吸气后暂时停止呼吸,等待约五至十秒。之后请再尝试吸气,大约可再增加三十至一百毫升的吸气量。若是再短暂停止呼吸,我想吸入量还能再增加。以此方法,可以逐渐增加自己的吸气量。


看似已经吸饱气了,却仍得以继续吸气的原因在于,在暂停呼吸的数秒时间里,小肠等内脏会自行移动调整位置。宛如已经客满的电车,行走一小段路后,乘客因左摇右晃调整位置而出现空间。这也可称之为消化,小肠等移动顺畅时,自然就能轻松深呼吸。


4.接着挑战“丹田呼吸”


当习惯腹式呼吸后,接下来就请挑战深度腹式呼吸,也就是所谓的丹田呼吸。


刚开始请以手按住心窝至肚脐间的腹部(肚脐以上的腹部),留意不要使这部位隆起的同时,进行腹式呼吸。也就是,只使用丹田(肚脐以下的腹部)进行呼吸。


当掌握这种使特定部位隆起至一定程度的腹肌使用法后,接着请拿开手,仅利用腹肌而非肚脐以上的腹部呼吸,这就是丹田呼吸。


呼吸练习不限于冥想时,日常生活中只要有留意呼吸状态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练习,请善加把握时间。“心情变好”、“血液循环变好”等附加效用,绝对会让你惊为天人。


5.结“印”驱除困意


所谓结“印”,如同前述是以大拇指和食指扣成环形,双手置于膝上。手掌朝上或朝下均无妨,关键在于指尖轻轻贴合。


虽然这是为了避免不小心在冥想过程中睡着而开发出来的动作,但其真正意义有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为人所知。虽然形式留传下来,但“印”的真正效用并无法在相关书籍中寻获,自然也没有人向我说明过。因此,结印之目的是为了冥想时“避免困意”,乃是我个人做出的解释。


当人感到困意时,大脑对人体发出的指令将减少,结印的指尖肌肉接收的指令也逐渐失效。此时指尖肌肉开始松弛,指尖围成的圆圈会自然松脱。食指与大拇指指尖的皮肤因而分离,分离时,皮肤的细微感觉将会作为讯号传送至大脑。


同时,人体与神经讯号间的传递并未完全中断,当指尖分离时,仍会有“啊”的察觉感受。换言之,指尖分离时会产生知觉。


感到困意而解除结印,人会因而接收皮肤感觉的刺激讯号。


冥想时睡着就无法称之为冥想,因此绝对不容许打瞌睡。而结印就是避免冥想时陷入困意的动作。


6.整理杂念是进入下个阶段的第一步


整理“杂念”可说是初步的重要工作,请将脑中浮现的杂念全数搁置。所谓“搁置”即是将进行思考、检讨的动作暂且“保留”,或者也可说是“延后”。


虽然应该不要去想,但大脑并不会接受“不要思考”、“忘记这些吧”的提案。因此,并非真的不进行思考,而是提出“先暂且保留”、“延后再处理”来改变顺序。如此一来,尽管不情愿,大脑仍会接受。


总而言之,这么做可使大脑将放在思考对象上的心思,转回唱诵曼陀罗上。


7.适合冥想的姿势


为了集中精神于冥想,坐下的姿势最适合不过。想要提升冥想效用,除了要设法减少外在声音与刺激,也应避免自身产生刺激与资讯,如此才能让脑中整理作业等顺利进行。


为此就必须减少身体的动作,但身体活动最少的躺卧姿势,其实容易使人睡着。


“冥想”不等同于“睡眠”。或许有人会认为只要不睡着,躺着冥想也无妨。但一般来说,由于每晚的习惯会使大脑认定躺卧就是睡觉时间,尽管想着“不对、不对,现在不是要睡觉,是要冥想”,最后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此外,坐姿可使背脊维持笔直、减少背脊上神经的负担,就这个观点来说,坐姿可说是最适合冥想的姿势。

每天花5分钟冥想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静观冥想

✅ 分享科学的冥想方法,助你拥有平静、明晰、高效、幸福的生活,改善焦虑、失眠、分心等困扰。数十万人在此冥想打卡,冥想记录和冥想成长。


冥想冥想,洞察自我,幸福生活。

相关文章

冥想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