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乡村生活笔记之自我阶段性总结

每天早出晚归。早八点离家,晚归没有固定时间。有时即便到家,也需要加班,熬过两回通宵。写着写着,一转头,发现窗外比屋里还亮,鸟儿叽叽喳喳,橘色阳光,几何形状射在水泥墙面上。院里凉风阵阵,抬头看天蓝云白,抽根烟,过滤嘴粘在干燥嘴唇上,弹烟灰时没有拿下正在燃着的烟,两指顺着烟身直到烟头,被烫的直甩手。这才发现,父母六点多就起床,一天的活儿从挤羊奶,打扫羊圈,扫地,烧火做饭开始。

自从开始做水果生意以来,很享受这种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忙碌感,给人一种充实,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后来甚至有时在家人和别人面前故意装作一种忙得不可开交,顾不上吃喝,焦头烂额的紧迫样子,以示某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内心丝丝无上荣光的甜头。其实,一个月并不是天天都很忙,有时的确很忙,但大多也是自我安排不当,拖延症导致的结果。

我在文案写作上,进入状态很慢,有严重的拖延症,事情不到没有退路的地步,乡村人说的,屎憋不到屁股门上,都不会狠逼自己去做事。为什么不注意平时的积累,为什么没有合理的安排,为什么非得看完一部喜剧片,才下笔呢!

后来我才发现自己陷入到了一种低效的繁忙中,即所谓的“最勤奋的懒惰者”,一种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自我肯定的忙碌假象中,像《水手》里面唱的那句,“总是拿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像恋爱中的有些人,爱上了恋爱的感觉,而忽略了爱的人。工作没有计划,无序混乱,想到哪儿做到哪儿,主次不清,小事杂事上浪费太多时间。自以为勤奋的熬夜,牺牲了本该充足的睡眠时间,导致第二天人的精神不佳,不断的烧水泡茶抽烟来提神。这种所谓的忙碌蒙蔽了真实和效率,让自己陷入到了假象的迷途中越走越远。

自过完年至今,没有看完一本书,无论小说还是散文。至今床头放的小说《去朋友家的路上》还是去年十月份左右买的。那次买书十八九本,至今还剩七本没看没动过,灰尘落了一层。有时中午回家吃饭,晚上下班回家较早时,逼自己看上几页,很少超过一百页。手机像催命鬼,微信消息要么商城客服信息,要么社群互动的消息,一会儿一响,不得不拿起手机。拿起手机再放下时,每次都大吃一惊,怎么又十一点多了,这才发现自己什么事都没干,该写的文案连头绪都没有,该做的思维导图还不知从何做起。懊悔,气愤,内疚,不断的自责,为什么总是做不到自律呢?自控呢?

点根烟,一边安慰自己,一边冲泡一杯蜂蜜水,强制自己乖乖坐在厨房我老妈橱柜上的电脑前,开始苦思冥想,便秘一般往外憋着字词和语句,删了又删,改了又改,烟一根一根的消灭。彻底弄完起身时,发现又是凌晨三点左右。想着明天还得早起,懊悔夹杂着庆幸,懊悔又睡不够,庆幸该做的事终究完成了。收拾好电脑和背包,地上的烟头一个一个捡起扔进垃圾桶,怕老妈发现,又骂我嗜烟如命。回房休息时候,前门口的蜀葵下传来蝈蝈清脆的鸣叫声,月光如银,洒落一地,父亲熟睡的鼾声从他的房间传出。

没有时间阅读的后果就是文案写作与落实的艰难。写作这事儿,和其他泥水匠,画家,木匠,厨师等手艺一样,遵循一万个小时定律,疏于练习,耽于玩乐,脑袋就跟荒了的土地一样,杂草丛生,下笔时,乱糟糟的一团,无逻辑和思路可言。坚持阅读,就像磨刀的磨石一样,时时砥砺,才能保持刀刃锋利。每日阅读,好的小说和散文会让你保持良好的语感和行文节奏,经典的人文和哲学书籍,让你随时陷入系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法。发现问题,提问题的能力保持不减,足够素材和论据的积累,下笔时就轻松许多,不一定下笔如有神,但总有话可说。初稿完成,沉淀三五天,再拿起重新整理修改,做到逻辑顺畅,前后呼应,语句清晰简洁,足够精准,思维闭环。不怕删除,就怕冗余拖沓。一篇好的文章讲一件事,从头到尾不用一句形容词和比喻句,晓白流畅才是上等好文。

我以前追求文章要有深度,厚度和批判性。行文高雅,字词讲究,节奏铿锵。不然宁可不写。后来才发现,所谓大家文章,往往行文用词,简白如水,指代精准,无需刻意思索便知其意,看似轻飘若流云,却自有真水无香,大辫若讷之真意。近有胡适先生,远有香山居士白居易,还有朋友圈里一堆华丽辞藻堆积起来的鸡汤用语,后辍杨绛大名的杨绛先生。杨绛的散文《我们仨》和《干校六记》我读过,“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这才是杨绛先生的真正文风。朴实无华,哀而不伤,克制谨慎,不滥情,写下的每一个字,就像用掉一两金子,没有铺排、精妙比喻和华丽辞藻,不用力,不刻意,白描式的叙述,留白式的用语。初读感觉味轻意淡,读进去时,越读越有味。这种文风,需要人生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以及笔耕不辍,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能自然而就。刻意追求的话,常常背道而驰,风马牛不相及。

让我心里极其不舒服的是,每一次写就的文案,被同事们大部分毙掉,他们要求文字新颖有趣,字数越少越好,图片的视觉效果要盖过文字,文字的叙述意义,唯一的作用就是辅助说明图片。我写文的首要习惯就是要求文章必须有合理的起承转合,逻辑清晰,要言之有物。这样一来,一篇文案常常多出上千字,而这上千字或许就是我一个通宵的努力成果,而这成果却在几分钟之内就被弃之不用。常常让我有种心痛不已,被误解,甚至被故意打击的愤慨。等心平气和时,理智的想想,其实没人针对我,而是现在但凡卖东西的推文,都是大同小异的视觉化营销文章。以视频和图片来第一时间打动阅读者,触动他们的购买欲望,而不是都像我一样,习惯性的从文字阅读入手,以图片来做辅助理解。

我强辩过,抛出的论据就是像我一样注重文字阅读的大有人在。同事经过两次实验,从后台的打开数据以及新关和取关的数量变化,让我彻底心服口服。这个社会,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很大,大家都在追求效率,和碎片化阅读,系统性的阅读和思考,在普通人来说,是一件浪费精力和物力,甚至没有时间去实践。在我来说,这是一件打击不小的事情。在做公司选择平台时,之所以坚持选择有赞,就是认为自己有文案输出的能力,我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一篇篇优质的文案内容的输出,吸引优质客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继而培养他们的消费理念,紧跟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打成一片,建立互信,如此,产品的推介和销售,自不成问题。现实结果是,我的文案狗屎一堆。我一厢情愿的出发点和思路,也就出师不捷身先死了。

在文案写作和活动方案策划上,我愈来愈觉得吃力,能力跟不上想法,即便点子频出,常常因为媒介或说手段,或说表达而无法让同事明白其中逻辑与具体方法,做不到逻辑闭环,漏洞频出。思维导图以前我用过,在写长篇小说时。再次用思维导图来策划活动案时才发现,久不用的结果就是干一个通宵,抵不上人家熟练应用思维导图软件的同事两三个小时的效率。这让人很泄气,很受打击,但现实确实如此。以前对自己在逻辑和文案实力上的自信,现在被粉碎一地,连个渣都找不见。

和勤奋,有能力,经常熬夜至凌晨两三点,白天还不打瞌睡的九零后同事一起办公的结果就是,你明显发觉自己正在与年轻一代人,在思想,能力甚至体力上,慢慢的脱节,跟不上,有时甚至反应不过来,就像你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相处,发觉他们懂得越来越少,老的越来越快。让我敬佩的是,九零后的年轻人不仅思路清晰,有冲劲和干劲,敢想敢做,还舍得投资自己。有关自己欠缺不足的方面,就在线上付费。每天下班后在家学习,做笔记,之后分享在公司内部员工群里。每次看着别人搜集整理的相关知识,让我敬佩之余,也让我心慌不已。本来在偷空看喜剧电影,一下坐不住了。一种赤裸裸黑云压城似的的竞争,让你在懈怠的时候,感觉随时可能被排挤,清除出场,虽然你是投资人之一。既是投资人,别人都在卖力拼命,你却在偷闲看电影,自觉羞愧不当。心一狠牙一咬,也买了一份线上付费的有关商学管理和营销策划的课程。每日下班回家后,戴着耳机,拿着笔和本子,边听边记。

回想这段时间的诸多变化,慢慢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一个自律性很好,也算不上勤奋努力。偶尔主动的学习,加上以前的那点看书的喜好,总想把它放大几十倍,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看,我在读书学习,你们还在虚度生命!我多了不起。在现实的工作中,我发现,我平时所谓的学习和进步,太过务虚。而在现时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以及完成度上来说,还差太多,我需要更多务实的,可操作性,以及可落地执行起来的具体能力,而不是高谈阔论,大嘴叭叭的阐述一番书中看来的高深理论,那些于现实进展中的具体工作并无多大益处。我想我被文学耽误,成了我原本最为讨厌的那一类眼高手低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而距离我犯大错还有时间可以补救。有时在不对的方向上坚持不懈,远不如及时的放弃。放弃有时真的比坚持来的更难,也更重要。

从今伊始,叮嘱自己几点:

一,切忌陶醉在低效的忙碌假象中,爱上忙碌的感觉,而忽略实质有效的输出。

二,继续检视自己身上的不足,一旦发现,立即列出具体改变或是学习计划,争取在最短时间补足实际能力上的缺陷。

三,胸怀可以再放开一些,再理智一些,再耐心一些。反驳一件事,没有九成九的说服力,不轻易开口。许多事情,只有做了,付诸了行动,才能验证是否有效。现阶段不怕出错,不怕赔钱,正是一个小微公司向前发展,让问题乖乖浮出水面的最好时机。试错的成本将会随着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大。抓紧这段时间,其实就是在节约成本。

四,时间的利用上,可以再高效一些。

五,将碎片化时间整合,用来阅读。

六,继续训练思维导图软件的应用,争取做到高效,美观和简洁。

七,继续学习优质高效文案输出内容的文字编辑和视图排版。

无论做一件什么事,你都不可能做好百分之百的准备。做事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自我成长的过程。关键问题在于,及时发现不足,马上做出改变。时刻检视自己,不用做到一日三省,做到一日一省足够。

相关文章

冥想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