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静心音乐专业级白噪音App--『雨眠』
春风细雨、雷雨轰鸣、潺潺水流等音乐,营造安静舒适的气氛,更有助于集中精力,放松身心,快速进入正念冥想状态。
正念冥想(静观)——Mindfulness Meditation 这个理念或者说这项运动在美国蓬勃发展了20多年,各种关于正念的过度解读和错误理解如雨后春笋一般迸发而出,而在中国,正念冥想刚刚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艾伦博士所打破的五个正念“神话”,像是一剂预防针正好分享给国内正在兴起的正念冥想(静观)。
"神话“ No.1正念就是冥想(静观)
在很多场合下,#正念#和#冥想(静观)#这两个术语经常互换使用,以至于大家以为是在说同一件事。
先说一下正念,正念是一种意识(Awareness),它是有意识地专注于当下,且不做任何判断。你可以在一瞬间即可达到正念,而不是非要刻意地坐在一个冥想垫上。卡巴金(Dr.Jon Kabat-Zinn) 博士——美国最早的正念研究者,他把正念比作在瀑布的后面。
你不是在瀑布的下面,被思想、情感和感觉的漩涡和冲击所困住,你也没有试图停止或改变它们。相反,你正如处在瀑布的后面,没有评判地观察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
相比之下,正念冥想(静观)是一种练习(实践), 是让所有的意识(觉察)保持持续性的正念,正如刚才提到的,正念如同在瀑布后面,正念冥(静观)想则需要你在瀑布后面“驻足”一些时间,而不是仅仅在瀑布后面签个到。简单地讲,当你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从当下游离时,正念冥想(静观)会把你的注意力一次次地拉回来。
冥想(静观)需要让注意力持续关注在某个“标的物“上。这个“标的物”不一定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物体,相反,它可以是任何能让你集中注意力的事物。冥想(静观)练习中最经典的“标的物”是我们的呼吸,但也可以是我们的身体、一首钢琴奏鸣曲或是掠过我们脑海的思绪。我们可以正念冥想(静观)走路、刷碗或吃饼干的感觉。可以说,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正念冥想(静观)的“标的物”。
"神话“ No.2正念就是花时间休息和放松
这是另一个大“问题”,正念不是放松,减压可能只是正念所带来“副作用”。时刻检查你的思想、身体和冲动行为,会减少你被它们牵着鼻子走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减轻了生活中戏剧性的变化。同样,“没有评判”的那部分可能会导致更少的压力——在评判减少时,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更轻松。
从根本上说,正念不是休息,仅是记住要正念,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而且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发现检查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即使不一定能恢复精力,但也绝对是有启发性的。
"神话“ No.3正念就是没有思想(想法)
正念需要一个空白的大脑,这是又一个对正念不正确的认知,它让很多人认为他们不能正念。但是,就像你的心脏无法停止跳动,胃无法停止消化一样,大脑也无法停止思考,这就是它的作用。
可以这样想:正念不是暂停思考而是暂停评判。
换句话说,正念是一种观察发生了什么,比如你的左眼眉有些痒,嘴里有一股难闻的味道,或是你意识到“你是个不听话的儿子”只不过是一个想法。
正念接受任何或者说全部的想法,只不过将它们视为:想法。而且不要轻易相信你所产生的任何想法。
"神话“ No.4正念的终极目标是时刻保持正念
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是不可能的。有时我们就是需要为未来做些计划。比如:“晚饭吃什么?”或者“我感觉偏头痛要来了——我真的应该吃点药,喝点咖啡,然后躺下来”。
而回顾过去也是很重要的: “下次我会试着去倾听,而不是喋喋不休。”或者“唉,我不应该吃那些吃剩的猪肉饺子。”
每时每刻意识到当下的一切不仅是不可能的,还会让我们过度兴奋或倍感疲惫。即使是正念大师们也有很多不动脑筋的时刻——陷入沉思或是做些白日梦。
"神话“ No.5正念就是幸福
正念不是简单地品味快乐的那一刻,如花时间去注意夕阳的色调,或那温暖的巧克力曲奇饼的味道,或你香槟里的泡沫。它也会注意到你在发脾气后的防御,你在面对不公正时的无助,或者你咖啡里的牛奶肯定变酸了。
简而言之,正念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消极、中立和积极的事物。它不是快乐——相反,它是快乐的意识,但也包括痛苦和其他一切。
它是从不断输入的感官信息和不断输出的思想和感觉中后退一步。无论是一瞬间还是几个小时,这都是你在瀑布后面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