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人们通过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来达到某种目的的各种活动,都是社会交往,简称社交。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作用于相应的感觉器官,个体会对这种变化产生相应的行为,这就是社交行为生成的机制。人可以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互社交来融入这个社会。对于很多动物来说,社交同样重要。社交行为障碍是许多精神疾病的重要特征,如自闭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各种神经精神疾病以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的破坏为特征,包括抑郁症、自闭症谱系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对人类和动物模型(如果蝇、线虫、小鼠)的研究已经确定了参与社会行为调节的基因。为了评估动物模型的社交能力,已经开发了几种行为测试。使用动物模型和适当的社会行为测试的综合研究可能导致改进社会精神病理学治疗的发展。
三箱社交行为箱,XR-XJ117,上海欣软
设备和房间设置
实验前适应
习惯(适应)
VisuTrack动物行为分析软件,上海欣软
第一阶段:
a)实验开始前,将小鼠放在行为测试室适应半个小时;
b)用透明的玻璃树脂板将三个箱子隔开,并将测试小鼠(Subjectmice)放进中间的箱子里适应5分钟;
c)将Stranger1随机放进左侧或右侧箱子里的金属笼子里,另外一侧箱子的金属笼子空着;
d)去掉隔开箱子的玻璃树脂板,使测试小鼠可以在三个箱子中自由活动十分钟;
e)马上开始拍摄并记录下相关参数:
Subjectmice与Stranger1或空的金属笼之间的直接接触的次数以及持续时间,金属笼周围3–5cm定义为接触范围;
Subjectmice进入每个箱子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当小鼠的头和四爪都进入一个箱子就认为它处在那个箱子中。
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实验中空着的金属笼子中放入第二只陌生同种小鼠(Stranger2),然后记录十分钟,观察Subjectmice与Stranger1和Stranger2之间相互接触的时间和次数。
接下来,小编以野生型小鼠(wildtype,WT)与基因敲除鼠之间的行为差异来展示部分数据分析。正常小鼠会表现出社交行为,因此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中,正常小鼠与Stranger1交流的时间和次数明显多于空的金属笼。同时,小鼠还具有记忆力和“喜新厌旧”的特性,因此在第二阶段中,小鼠会更喜欢与之前素未抹面的Stranger2交流,而不是已经沟通过十分钟的Stranger1小鼠。
上一页:人际沟通中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