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在我生日的时候,跟朋友一起去吃火锅。
当时并没有多少感慨,只是想要跟朋友一起吃个饭;但没想到,吃饭的过程中,服务员忽然端上来了一个蛋糕,然后几个人围着我们这一桌,给我唱生日歌。
惊喜是有的,但对于我而言,惊吓是真的。
作为一个“社交恐惧症”,那一刻我尴尬地感觉脚趾都能扣出来三室一厅,只想赶快逃离那糟糕的环境。
手心出汗,脸红,声音颤抖,整个人都不自觉地紧张了起来。
朋友看出来了我的焦虑,帮我把服务员感谢走了。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过同样的社交困境?
面对陌生人,特别焦虑紧张;面对熟人,宁肯躲着走。
心理学上认为,社交焦虑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以及生理上的不适。
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只不过有些人升级到“社交恐惧症”,有些人能够更快适应陌生环境。
情绪波动大,过度恐慌和焦虑,是社交恐惧症们的真实现状。
那么,社交焦虑的人,具备哪些特征呢?
1、在人群中特别紧张
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身边的人多,他们就会下意识地紧张起来。
手心冒汗,想要逃离,低头玩手机,不敢跟别人对视,生怕周围人的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上。
2、担心自己会出丑
心理学上有个“聚光灯效应”,可以理解为:
我们过度放大自己在外界眼中的地位和形象,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每个人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
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错觉,认知偏差。
最终可能会导致,越是担心别人注意自己,越担心出丑,反而会做出一些糟糕的事情。
3、心口不一,无法清晰地表达自我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面对可以信任的朋友或熟人时,他表现得比较开朗,阳光,积极;但只要处于人多的环境,他说话就变得很小声,甚至有些“结巴”。
这是社交焦虑的典型特征。
他们无法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嘴上说出来的跟心里面想的,总是有很大的偏差。
4、遇到熟人绕道走,害怕在封闭的空间
对面走来一个熟人,他们会装作看不到,很不愿意打招呼。
不敢坐电梯,会特别焦虑;
在封闭的空间内,他们往往会看向上方或者看着脚下,畏惧跟周围的人有视线接触。
外因:
1、过度封闭自己
那些性格内向,长时间独处,长时间将自己封闭起来的人,更容易有社交焦虑。
这是因为,他们在漫长的封闭性独处过程中,降低了与外界产生“情感联结”的次数。
而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交流、沟通是需要不断训练摸索的。
一旦缺失了这个环节,就会导致一个人面对社交时,产生下意识的恐惧感。
比如:
你长时间不跟别人说话,当你开口的时候,甚至有些怀疑“这是我的声音吗?”
2、成长过程中,总是被贬低打击
这跟原生家庭有关,更跟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
举个例子:
有两个人,一个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支持,赞美,认可,积极的家庭教育中。
他有足够多的父爱母爱,足够多的朋友,并且能够很好地处理社交关系。
另外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处于“批评,贬低,打击”的状态下。
他想要表现自己,却总是受到负面评价。
久而久之,他就失去了表现自己的自信心,变得郁郁寡欢,自卑怯弱。
自卑的人,更容易有社交焦虑。
内因:
3、内心力量弱,缺乏自我关注
你知道吗?
每个人都存在自我力量,外界力量。
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强大的内在力量支撑。
包括:精神力,情绪感知,共情能力,心的韧度。
自我力量越强的人,在社交中也会更加轻松;相反,自我力量薄弱的人,他们总是不认可自己。
从一开始,他们就贬低自己,打击自信心。
“我不行,我不够好,我做不到”
“没有人喜欢我,不会有人愿意跟我相处”
每天都处于这种消极的暗示中,人又怎么会成长起来呢?
首先,给予自己积极的鼓励。
心理学上认为: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外界的赞美和认可,这是促使我们成长和强大的最好手段。
如果暂时没有人鼓励你,支持你,那么你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
每天早晨醒来,照着镜子,对镜子里面的自己说:
“我能行,我很棒,我一定能做到”。
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有明显的改变。
积极的心理暗示,往往能够促进一个人的行动力。
其次,不要过度在乎外界的看法。
村上春树说:
“并不是每一条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域里”。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喜欢你,就有多少人讨厌你。
有些感情,是具备“能量守恒”的,所谓此消彼长正是如此。
当你过度在乎别人的眼光和看法,那么你也必将束缚着自己成长的脚步。
最后,接纳自我并且走出去。
人最重要的是自个儿成全自个。
如果你自己都无法认可自己,不愿意接纳自己的缺点,那别人又如何能认可你呢?
人无完人,有缺点的人,才显得真实。
一个人高高在上,未必让人喜欢;但一个人真实,真诚,却足够吸引周围的人。
先学会接纳自己,然后再走出去,进行小范围的社交。
试着跟别人沟通,试着交流,你会发现社交也不过如此。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欢迎关注)
上一页:处理好人际关系,你需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