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社交

大学生缘何患上社交恐惧症?听听专家给出的指导意见!

读者来信:

市民小徐:我今年读研二,在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我没有回家过年。虽然我用“实验室有任务,实在走不开”这个看似强有力的借口安抚了满怀期待的父母,但是内心的不安却一直在折磨着我。因为我自己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父母作为普通农民含辛茹苦供我读完大学又读研究生,而目前我还没有能力回报他们,这让我倍感压力。去年春节回乡时,乡亲屯邻们“每个月挣多少钱”“该处个对象了”“啥时候能把你爸妈接过去”……一个个“灵魂拷问”,至今让我觉得无力招架。“乡近情怯”让我不顾一切想要逃离,所以今年我狠心对父母编了这样一个理由,但又禁不住自责,想知道我这样的心态是正常反应,还是得了“社交恐惧症”?

春节一过,很多人说自己是“社交恐惧症”患者。

能发信息联系的事情坚决不打电话,听到手机铃响就紧张到心跳加速,远远看到熟人马上找其他路绕开,避免见面的寒暄……以上情形,一部分人看了表示:这就是我的日常啊!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足不出户就可以网上交纳各种费用、购物、点餐、社交,于是有一部分人,特别是部分年轻人逐渐对“社交”感到陌生,不愿面对,乃至抗拒。

准备出门时,听见隔壁邻居在外面开门的声音,于是就站在门口等没人了再出去;害怕被注意到,明明很多问题还不懂,明明内心还有很多想法要表现,但就是开不了口;对于将要参加的社交活动,情绪、表情、语气都在心中排练了无数次,却越想越恐惧,想逃脱……

记者通过网络论坛联系了几名自称患有“社交恐惧症”的网友,经过多次沟通,终于有两位同意匿名接受采访。

“小真”是一名大四男生,在与记者通过网络聊天的过程中,无论记者用语音还是文字,“小真”的回复始终都是简练的文字。

“小真”说,自己父亲性格暴躁,常常为一点小事或者自己心情不好就大发雷霆。他和妈妈一直生活在父亲的暴力阴影中,不知道下一场风暴何时来临,自己又将受到什么样的指责和谩骂。因为童年时感受到的关爱有限,现在的他总是觉得别人不喜欢、看不起自己,他认为自己是唯唯诺诺、自卑、害怕与人多接触的人。

“小真”以前不敢和异性说话,这个假期兼职了一份销售方面的工作,强迫自己与他人交流。结果这段时间他感到压力很大、缺乏安全感、心慌。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但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走出这片阴影、不再畏惧与人交流。

在长春市净月区某小区内的活动室里,记者见到了昵称“云昵妈”的网友,因为记者向她保证不影响她一天的任何行动,她勉强同意了在带孩子活动期间与记者见面。

“云昵妈”现在是一名两岁宝宝的妈妈,全职在家的她看起来精神有些疲倦。“原来我上班时不这样”,话语间同样夹杂着一些游离的情绪,眼神与记者没有一点交流。

有了宝宝后,孩子和家庭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因为没有人帮忙,先生又时常出差,她曾经参加的社交活动都停止了。唯一的交流对象就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家中物品几乎全部通过网络下单采购,接打电话都要趁孩子熟睡小声说,更不要说参加朋友聚会了。

刚开始她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无法适应,但也只能咬着牙承受。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变了,“现在特别不愿意听电话铃声,看到朋友的名字也不接,过后再发信息问有什么事;街上碰到熟人就想绕开走;连回一次娘家都觉得是场应酬,浑身不自在;出门办事总是想用最快的速度办好,然后马上回家……”她说,自己觉得正享受这份宁静,不愿被任何人打扰。

“想过孩子以后上学,你可能要继续工作的问题吗?”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云昵妈”表情变得有些沉重,淡淡地说了一句:“到时候再说吧。”

从与记者见面到分别,“云昵妈”的表情一直都是那种淡淡的、漫不经心的样子。

针对读者来信及采访中遇到的案例,记者联系到了长春市第六医院二疗区郑广翔主任,请他从专业视角解析一下“社交恐惧症”。

郑广翔主任首先对两位来信的读者以及受访市民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几位市民可以确定属于“社交恐惧症”人群。“社恐”人群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郑主任介绍说,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也称为“社交焦虑障碍”。其核心心理是“害怕出丑、难堪,所以极力避免这样的情形出现”。

说到社交恐惧症的危害,郑主任谈道,当恐惧症发病时,常会出现头痛、头晕、心烦、恐慌等症状表现,有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这种长期的精神不稳定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上升。

在生活方面,因“社恐”人群的社会功能受到限制,对其职业选择、工作发展和个人生活等都会有不良的影响。

对于罹患“社交恐惧症”的原因,郑主任说,该症状受遗传、父母婚姻状况、儿童期经历等几个方面因素影响较大。父母双方有过精神或心理方面问题、家庭教育方式、儿童期受过虐待以及亲子关系的状况都有可能成为“社恐”的诱因。

如果已经是“社恐”一族,应该如何对抗这一病症呢?“社恐”由医生确诊后,医生会针对个体情况进行治疗。轻症可以通过“行为疗法”,即以练习与他人眼神接触,小范围演讲等方法反复锻炼社交技能,使参与者对社交活动逐渐“脱敏”。而对于症状严重的群体,将通过药物进行治疗。

郑主任谈到,目前“社交恐惧症”发病率为3%-13%,用正确的方法治疗、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是可以战胜的。

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与人交往不仅是每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人类文明的基石。科学认识“社交恐惧症”,对个人、社会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慧勇

编辑:于悦

相关文章

心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