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教育部公布#67%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迅速蹿上微博热搜,其中13-17周岁的青少年有81.2%的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6-12周岁的有32.2%的睡眠时长不达标。
睡眠不足的危害
优质睡眠对青少年的体格生长、免疫功能、记忆巩固、情绪行为、认知发展、日间功能及学习成绩等都十分重要。睡眠不足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方面,干扰注意力维持、记忆加工功能以及认知控制功能,从而加剧学习倦怠。
2、人际相处方面,影响情绪,激化青少年与同伴、家人间的矛盾,削弱其社会支持,使其主观感觉更加孤立。
3、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增加抑郁、焦虑和自杀意念风险,长时间睡眠不足会严重破坏情绪调节能力。
4、与多种损害性后果密切相关,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情绪行为问题、神经发育问题等。还可能会增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既然睡眠对青少年那么重要,那么该如何让他们睡得够?睡得好呢?
关于这一点,教育部已经给出了明确回复,从各方面保障让中小学生能有足够的睡觉时长。但问题是睡眠时间有了,不代表就真的能睡着,能睡好。对于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该如何进行调节和治疗呢?
专家支招
以非药物干预为主,积极治疗原发病因是解决青少年睡眠问题的基础。
1、先查明心理原因,排除失眠诱因和不利睡眠的因素,由父母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消除精神压力。
2、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法及睡眠限制等。通过对父母睡眠知识教育干预改善青少年睡眠问题,包括标准行为消退策略和逐渐行为消退策略。其中逐渐行为消退法应用广泛,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形成健康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
3、积极的日常活动(睡前常规活动、白天娱乐)也是常用的干预策略,通常配合其它睡眠保健方法使用。
4、其次考虑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分对症和对因,对因的比如是由于焦虑、抑郁产生的睡眠障碍,也可考虑通过物理治疗来改善。
5、物理疗法的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临床应用广泛,两者均对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有显著疗效,并且安全无副作用,不会产生耐药性,这对于不愿意服药或担心产生耐药性的青少年是很好的一项辅助疗法。
归根结底,青少年睡眠问题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关注。特别是要注意早期预防、识别、评估和干预青少年睡眠问题,使其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