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冥想生活艺术汇
大部分人可能认为冥想就是盘坐在那心中空白一片。其实,冥想的概念非常广泛,并有数以百计不同的技巧,但由于不同传统、文化和宗教等原因,没有一种公认的“最佳”或“最有效”的方法。
冥想(Meditation/禅那/Dhyana),它与佛教中说的禅定(Samadhi/三摩地)是有一定距离的,或说它们是次第关系。冥想是方法技巧,如锻炼头脑肌肉的一系列方法,目标是通过这些方法以体验身、心的宁静和轻安,回归本源,体悟实相。而禅定是一种境界。
在佛教传统中禅修有五个次第:
以上五个次第中,前四个次第都可属于冥想的范畴,也就是说用不同次第的冥想技巧以最终达到第五次第的境界。
下面是对前两个次第中当今比较流行的冥想技巧,供你了解和参考,并找到最适合你的练习方式。
1、止(奢摩他/samatha)
第一个阶段是修“止”(修定的功夫),即停心止妄,降伏烦恼。建议练习以下冥想类型:
动冥想|moving meditation
虽然大多数人在听到动冥想时会想到瑜伽体式,但这种练习还包括太极、步行禅、养身动功和舞蹈冥想等其他温和的运动形式。这是一种快速而积极的冥想形式,特别适合当下浮躁的人们,因为让Ta们一开始就静坐修心是几乎不可能的。另外,也特别适合亚健康人群,从改善血液循环,打通经络,提升阳气入手练习。
专注冥想|focused meditation
专注冥想包括使用五种感官中的任何一种来集中注意力。例如专注于你的呼吸、站桩,或者你可以引入外部的影响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如盯着蜡烛的火焰,唱诵、念佛珠,听锣声等。这个练习在理论上可能很简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分钟以上。顾名思义,这种方法非常适合那些在生活中思绪繁多的人。
2、观(三摩钵底/samapatti)
第二个阶段即用止力为工具修“观”(修慧的功夫),即观察妄惑,达到觉悟。
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
正念冥想是西方最流行的冥想技巧。它是一种思维模式,就是把自己的意识抽离出来,以一种第三视角或旁观者的状态,不受束缚地观察自己。观察自身每时每刻感官和思绪的变化。保持意识停留在当下,觉知当下也是正念冥想中的主要手段。最后,正念冥想还强调一种“接纳感”,例如“接纳当下周遭发生的任何事情”等等。这种类型的冥想对没有老师指导的人是很好的,因为它很容易单独练习。
内观冥想|vipassana meditation
内观是印度最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在长久失传之后,两千五百多年前被释迦牟尼佛重新发现。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当冥想练习中你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分散了,重新将它带回你的呼吸上,不要因为分散注意力而感到沮丧和懊恼,这就是内观的过程。
到第三阶段“止观”(定慧双修),在此阶段,心念没有散乱,观照真理非常精炼。能修到止观境界就已非常难了。如果你有心探究此次第,建议系统的拜师学习。有传承的各门派方法都离不开止观,定慧双修的方法。
第四阶段“总持”和前三个修行次第有关。修行人意识达到高度集中,此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会更加深入到本质。
以上是从传统佛教角度来大概解释冥想的次第,但对于我们大部分现代人来讲,只要冥想能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的生活问题就行了。
总而言之,无论你是想减轻压力,或是寻求精神上的启迪,找到心灵的安宁,都会有一种冥想练习方法对你的身心有巨大的益处。重要的是,现在你就要开始练习了。
希望你在阅读完这一篇短文后,对冥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希望能对你今后的冥想练习起到帮助。
近期我们将推出动冥想练习方法,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