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正常的生活活动中,不管我们是高速运转的大脑还是静止不动的状态,大脑的活动实际是不变的。
这就意味着不管我们此刻是在奋力的思考还是无所事地发呆,大脑都处于活动的状态。
我们以为大脑应该像发动机一样,只有在高速运转它的时候,它才会发动,而不用它的时候,它应该是休息的。
事实证明并非是这样的,据相关研究发现,无论大脑是否高速的运转,脑电波都是异常的活跃的。
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在这个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现:就是当我们静止不动和大脑高速运转的时刻,代谢率是相同的,竟然消耗着同样的能量。
这就说明,不管我们是在工作还是在思考或者仅仅只是发呆,大脑都不会停止活动。
当我们静静地发呆或者进入到放空的状态时,会自行进入到“默认模式网络”。
默认模式网络是由前额叶皮质和扣带皮层以及角所组成的大型脑网络。
当我们无所事事或者安静下来的时刻,会不自觉地进入到无意识的幻想中,也就是白日梦的状态,可能会回想往事,也可能去幻想还未发生的事情。
在这种默认网络模式下,我们可能会产生很多积极开心的体验,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部分消极的体验。
根据研究,当我们进入到默认网络模式下,往往会产生更多的体验消极情绪。
为什么是这样?
我们现在来讲一种现象,当你夏天走在都是绿草的小道上,突然有人或者有一个像绳子一样的东西掉到了你的面前,你下意识一定会躲闪,不会选择站在那里不动。
当我们出现这种状态时就叫做消极偏见,来自于人本能地自我保护。
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我们消极的偏见以及本能的保护,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而消失,反而是这种进步,让我们更容易焦虑和担忧。
我们总是会担忧,未来会怎样,总在害怕自己会遇到困难以及危险。
对于现代的人而言,当我们进入到了默认网络模式,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进入到消极的情绪,并且会在这种意识模式中无法走出。
当我们产生这些消极偏见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压抑这些念头、驱赶这些念头,但压抑并不能让这些情绪消失,反而会加重这种情绪的反应。
这就是我们种了一颗种子,每次去驱赶都是在给它施肥,所以我们的大脑会接收到,让它变得更强大的信号。
我们如何去让这些焦虑的情绪消失呢,这里我们就需要使用正念冥想。
在介绍正念冥想之前,我们先来分享一个这两年非常熟悉的理论,叫做心流理论。
心流理论是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将心流 (flow) 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这种感觉就像我们进入到冥想状态时的感觉,当我们进入到这种心流的状态中,我们就会体验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会激活我们的创造力,而且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充实感与幸福感。
每个人一生都体验过很多次这样的体验,当你专注于某件事并完全地投入,就会达到忘我的状态时,这种状态里感觉不到辛苦,会产生更多充实与满足。
当我们处在这种状态中,我们大脑负责决策的部分,也就是前额叶皮质明显被强化了,大脑也会分泌各种神经化学物质。
比如:
这就是我们进入到心流状态时,所产生的神经化学物质影响到的我们的体验。
这种感觉和我们佛教中的入定以及深度冥想时的状态是完全一致的,当我们全神贯注,我们的精神力量、快乐感、满足感、喜悦感都会增强。
我们如何能进入这种状态呢?
正念冥想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我们都知道当我们放空自己的时候会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出现,只要我们不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事物上,我们可能都会出现这样散乱的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正念冥想的方式:
1.每一次进入到默认网络模式时提示自己停止。
2.回到此时此刻的呼吸上。
3.回到当下具体的事物中。
这个过程可能不会那么快,大脑就像我们的身体,你越练习,它就会有记忆。
通过持续地练习正念冥想,我们的生活以及意识、大脑都会发生改变。
下面是两个报告,分别指向了长期坚持冥想,大脑产生的变化。
根据The effect of meditation on brain structure: cortical thickness mapping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冥想对大脑结构的影响:皮质厚度映射和扩散张量成像)显示:
图片版权信息:The Author (2007).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通过一系列神经科学证据表明:
冥想改变了注意力和情绪背后的分布式神经过程的功能和结构可塑性。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查长期冥想者和对照组的匹配良好样本之间的大脑结构差异。
我们采用基于磁共振成像和扩散张量成像的全脑皮质厚度分析来量化 46 名经验丰富的冥想者与 46 名匹配的未进行冥想的志愿者大脑中的白质完整性。
与对照组相比,冥想者的大脑前部区域的皮质厚度显著增加,位于额叶和颞区,包括内侧前额叶皮层、上额叶皮层、颞极和中颞叶皮质。
大脑后部区域的皮质厚度显着变薄,位于顶叶和枕叶区域,包括后中央皮层、下顶叶皮层、中枕叶皮层和后扣带回皮层。
此外,在与内侧前额叶皮层相邻的区域,观察到更高的各向异性分数和更大的皮质厚度。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冥想者在灰质和白质方面都存在结构差异。
根据Investigation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with voxel-based morphometry(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对正念冥想练习者的调查)显示:
通过调查了 20 位正念冥想者的 MRI 大脑图像(平均练习 8.6 年;每天 2 小时),并将区域灰质浓度与性别、年龄、教育和教育相匹配的非冥想者的灰质浓度进行比较。
发现冥想者在冥想期间通常被激活的区域会显示出更高的灰质浓度。
结果证实,右前脑岛中冥想者的灰质浓度更高,这与内感受觉有关。
这种群体差异大概反映了正念冥想期间身体意识的训练,此外,冥想者在左侧颞下回和右侧海马中的灰质浓度更高。
与非冥想者相比,冥想者的灰质浓度高于非冥想者
图片版权信息:The Author (2007).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