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冥想帮你走出心灵困境,但别走进这些误区

焦虑、紧张、烦躁、恐慌、挣扎、痛苦······这些被排斥的情绪像纷纷扰扰的线束缚着人们的内心,感觉这些都是不应该发生的,于是一方面想摆脱这些困扰,却又生出更多的烦恼。

于是很多人想通过静坐冥想练习,解决内心出现的这些“问题”。然而实际上,很多人却错误地认识冥想,走进误区,反而引起更多的烦躁和痛苦。

大家对冥想练习究竟有哪些误区呢?

一、静坐不是“不想痛苦”

很多人觉得静坐冥想就是什么都不想,让发生的事情埋藏在过去,心里不用再想起这些不好的经历和痛苦的感受。

其实这是想试图通过“不想”去掩藏痛苦的感受和经历,而掩藏的原因是排斥和不想面对。

不想面对不舒服的心情,不想去想不好的事情。之所以有这些做法,是很小的时候学会的。比如在受到委屈的时候,被要求不可以表现出来,或发现表达不开心的情绪在家族中是不被允许的,大人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烦恼。

于是就默默地把这些本应该表达和了解的情绪反应掩藏起来,并且把它们看做是不好的事情,甚至觉得生气或委屈是自己内心有问题,是心理有病了。

所以就不想让自己经历和感受所谓有问题的情绪,也不想提起和这种情绪相关的事件。

该如何不想呢?看上去冥想是不错的方法!

但是这是错误的!

冥想可不是让你坐着一动不动,不是啥都不想,而是让你看到和亲自感受经过内心的触动。

静坐冥想就好像打开一扇门,把你一直拒绝在外面的不好情绪邀请进来,就像流经心里的水一样,看到它的出现,感受它,问候它。并体会随着这些的情绪出现,身体里的反应是怎样的,尤其在哪个地方反应更强烈?

这才是自我疗愈的途径,那就是不拒绝不掩藏,更大胆地面对自己一直隐忍和不想经历的事件。

说白了,冥想是让一切都出来,静静地看到它们。

比如,当你遭遇到一些事情,内心异常烦躁的时候,你可以这样练习:

闭上眼睛,感受到内心的烦躁,只需要静静地看到它的出现,微笑且放松,对这种烦躁情绪做出允许,你出现了,我正在感受,我看到这种反应在身体的胸腔或腹部反应更突出。默默呼吸,把气息吸入感觉最强烈的地方!然后,观察自己,究竟因为什么而烦躁?如果这件让你焦虑的事情让我最担心的结果是什么?如果这样的结果真的发生了,我该怎么办?还有其它可以解决的办法吗?

大胆地询问自己,直面正在经历的痛苦,在问的过程中,一步步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才会有可能找到答案!

二、静坐不是为了“得到安静”

很多人嫌外面太吵,嫌内心不清净,嫌别人干扰了自己。当这种冲突很强烈的时候,就想通过静坐躲开这些“吵闹的声音”。

然而你发现,暂时性的清安,会有更强烈的争执紧跟而来。躲开一片躁动,就像给自己建筑一座墙,去隔离墙外的生活。

《达摩祖师传》里有个片段,达摩祖师到一个寺庙传佛法,一日见寺庙的几个和尚进了一所静房,一和尚说:入了静房,不能说话。

达摩指了一下房间,疑惑地问门口的和尚:里面?

门口的和尚说:静坐三天三夜。达摩祖师也进了禅房。

夜间,和尚们困意十足,强打精神继续打坐。突然一阵风吹开禅房的窗户,吹灭了油灯。一和尚说:油灯灭了!

第二个和尚说:你为什么说话?

第三个和尚说:我们不能说话!

第四个和尚说:只有我没有说话。

这时达摩祖师拿起一个碗在桌面上来回摩擦,一和尚问:大师在做什么?

达摩问:你们又在做什么?

和尚说:我们坐禅成佛!

达摩说:我磨瓦成镜!

和尚说:磨瓦岂能成镜?

达摩说:既然瓦不能磨成镜,那坐禅岂能成佛呢?

和尚又问:那怎样才能成佛?

达摩说:要知道佛并无一定的形态,而禅也并非坐或卧。你们只知道打坐,却不知为何打坐,这样便永远不见大道。

和尚问:怎么做才能见大道?

达摩说:从根本上修。

和尚问:什么是根本呢?

达摩说:心为根本!罪从心生还从心灭,一切善恶皆由心生,如果连这个道理都想不通,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浪费时间。

和尚们顿时开悟!

静坐不在于形式,安静不在表面,而在于懂得自己为什么而修,在修什么。若坐在那里,却如坐针毡,嘴上不说话,心里却聒噪不安,每天按部就班强行打坐,却不知在做什么,这样的静坐又在修什么呢?

一遇到不可把控的事情,就六神无主、神情恍惚,通过静坐让自己静静;困在生活的痛苦中,不从心而修,去找到根本源头,却盲目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打坐上,想避开暂时的困扰;一门心思求安静,不去工作,不和外人接触,想尽办法躲开,却不面对自己最深层的恐惧和疑惑。这些都是在瞎耽误功夫,浪费时间!

每个人内心最大的障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敢面对的恐惧感受。内心最安静的角落,不是寻找来的片刻安闲,而是内心能与风雨同行,能与动荡狼狈的自己相拥。

第三、静坐冥想不期待“去除病痛”

有人身体有病痛,身心痛苦,比如耳鸣、头痛、失眠、抑郁等。听说静坐有助于改善,便开始练习静坐。

然而在静坐过程中,耳鸣加重,头痛未缓解,失眠依然顽固不去,内心便多了一层不安,觉得自己不适合静坐,静坐是无用的方法,或者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没掌握好方法,便开始反复担忧和疑惑,我要不要做下去。

你要清楚,静坐不是医疗方法,身体的疾病不会单靠静坐就能改善的。静坐只是练习自己接纳身体疾病的能力,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恐惧,能够做到内心的放松。

所谓对身体疾病的接纳是:

我感受到我的身体正在生病,我感受到来自身体某个位置的疼痛感觉,我正在感受这种病痛。我在感受到它的时候,我有强烈的恐惧和担心,我看看我恐惧的是什么,担心的是什么,当我感受到这种担心时,我该如何去面对?静静地呼吸,吸入空气,吸到病痛的地方;缓慢地呼气,感受这里正在经历的变化。

当你真实地感受自己的身体病痛,以及紧跟而来的情绪冲突,你会发现,病痛只是身体中的一小部分,而你却因它出现了更多的痛苦。耳鸣引起烦躁,进而肠胃不好,进而焦虑,进而失眠,进而头痛,进而担心,进而心慌······

还是那句话,别拘泥于形式,你要通过静坐练习到核心内容,解决到正在冲突的问题。要敢于面对自己内心随时出现的冲突,才能安神而气静,气静而身稳。

修心可不在于静坐的形式,而是无论动或静,都能坦然自若,能安然处之。所谓守住自己的心,就在动静之间,也在接纳痛苦之间啊!

第四、冥想不是“静止不动”

静可训练,动也是训练。静坐不动,可观呼吸,觉察自我,行动中感受,慢下来和裆下相处,也是冥想训练。

比如你是瑜伽练习者,你不局限于瑜伽垫上和瑜伽教室里,随时都可伸展和呼吸,都可随心而动,和身体联结。

你在练习瑜伽体式时,可跟随身体的伸展感觉,去观察呼吸之间身体的反应,去觉察随着身体的感觉生出的内心反应。波动或平静,痛苦或喜悦,都被看到,懂得因何而痛,痛的极限,自己正在做什么。

如果每时每刻,都能和自己在一起,你才会把冥想练习的精髓用在现实生活中,用在这颗随时跳跃的心里!

相关文章

冥想导航